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2014畢業季 文物鑒定專業的死衚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13 10:53:42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所“學”難以致“用”  

誠然,文物鑒定方面的人才稀缺是不爭的事實。那麼何以“文物鑒定“專業的畢業生“銷路”卻不是那麼順暢呢?訪問了幾所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生與老師。我們經過比較發現,幾所大學的課程設置基本是雷同的:考古學,包括斷代考古;有的大學設有博物館學、文物修復;鑒定類的課程,設有中國古代青銅器鑒定、玉器鑒定、陶瓷鑒定、書畫鑒賞等。

其實專業課程設置雷同無可厚非,既然都屬於基礎知識課程,顯然都必須在掌握之列。但學生四年念下來,最大的收益就是對中國各朝代的歷史以及相對應時代的文物能有大概了解,而當被記者問及是否具備鑒定能力時,被問到的學生都顯得沒有信心。首師大的周同學告訴記者 :“雖然專業叫文物鑒定,但其實更偏向於考古方向,所以我們課程設置也更偏向考古。對文物接觸的除了有玉石器鑒賞會涉及到文物,除此之外接觸到其他類型的文物並不是特別多,只能靠個人自己了解。對於我們畢業生來講,除非興趣很大,自己往這方向很努力地去了解,方可獲得一些實際知識。否則,如此這般地學完,對文物鑒定方面的了解依然非常少,更不要説具備鑒定能力了。”

記者也饒有興趣地了解了該學科在西方的教學情況,並希望在某些方面找到中西方教學之不同。在我國學鑒定基本是分年代——如夏、商、周等;分類別——如瓷器、玉器、青銅等。教授方式幾乎為灌輸式的。教科書上已經直接告知了元代什麼樣造型,宋代什麼樣紋飾。學生需要的就是記憶。所以四年的苦讀只能對各朝代的標型物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西方類似學科稱為“Artefact Studies”(藝術品研究)。正如名稱一樣側重的是研究。老師在教授的時候,從不會説中世紀的紋樣如何?古羅馬的東西多見什麼器形?他們以為這是學生自己平時應該積累的。教師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告訴你站在一件文物面前,你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去獲取這件文物的相關資訊,至於哪些途徑、如何求證,那是學生的事。

所以,儘管文物鑒定的人才奇缺,但相關機構對這些高校畢業生卻缺少熱情。在我國,長期以來培養鑒定人才基本上還是靠師傅帶徒弟,靠個人經驗傳授,然後徒弟慢慢地感悟。然而這種“個人經驗”未能形成系統的“科學化體系”在高等學府加以傳承。這也導致了今天藝術市場內鑒定人才“斷檔”,更有甚者,各種鑒定亂像橫生。

出路難——文博機構需求量少  

記者多方打聽了解到,學文物鑒定專業的學生由於針對性強,所以局限性也較高。往往是兩條路,一是文物局、博物館、考古所等機構。二是,是相關的企業、事業單位、拍賣行或者專業對口的出版社等或者一些私人博物館。然而上述機構一來需求不高,二來對該專業認可不高也成為學生們就業的掣肘。

西北大學的李同學告訴記者:“本科生找工作非常難,研究生、博士以後就相對容易一些。但如果不是説非要去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在一些中小城市相對好一些。因為學考古學畢竟是掌握了一門技術,不管是做學術研究還是做實際的發掘工作。作為一個文科專業,確實裏邊有很多技術性的東西在裏邊,不是其他任何專業畢業生都可以取代的,它屬於非常專的一門學科。但是這個專業的壞處亦出在它就業面比較窄,我們基本上本科畢業,對社會上的其他工種沒有機會,我們只能在本專業範圍內找工作。”而李同學又告訴記者:“因為考古學不管是做文物鑒定還是做保護抑或是做考古,都要下田野,上野外實地考察和觀察,並且去的時間非常長,一年兩三個月是至少的,兩三年都很平常,所以女生不好找工作,這是考古圈裏大家的一個共識。女生也許只能考慮博物館一類的機構。”  

而我國的博物館系統的人員編制卻沒有那麼多的空缺。儘管文物、考古類的畢業生在每年不是很多,但相比之下,博物館系統的需求更少。首師大在讀研究生小李説:“這個太難了,因為現在博物館幾乎都要博士生,對於我們本科生來説幾乎是不可能的。國博、故宮都要博士生。我當時也去國博參加了一個面試,也到了三試,我一問都是研究生、博士。只要是博士一般都被選走了,研究生有一批,像本科生能進一試、二試都已經很不容易了。博物館,説白了,還是‘養老’的一個工作單位,感覺職位空缺並不是很大,俗話是‘坑’都被佔滿了,‘蘿蔔’太多了!”“所以被逼無奈,都去深造。我們班的同學一大半出國或在國內讀研究生,其實我覺得不是所有學生真的都很愛學習才讀研和繼續深造,實際上也是生活所迫,真的是不知道去哪兒?工作太不好找,太窄,所以才造成大家都去讀研,我也是這樣。”

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天,除了國家博物館,私立博物館也比比皆是。但是記者發現,畢業生普遍認為私立博物館剛起步,各方麵條件不完善,待遇也差,平臺也不好。他們主觀上並不願意選擇。

     1   2   3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