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南京博物院文物庫房首度開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3 09:51:02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5月17日9時30分,南京博物院文物庫房迎來了建館80多年以來首批100名觀眾。這批“幸運兒”平均年齡20歲左右,大部分是高校學生。據了解,這也是我國博物院系統首次面向公眾開放核心庫房。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説,“5·18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藏品搭建溝通的橋梁。藏品如何搭建溝通的橋梁?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向公眾展示博物館的庫房。

“只有達到最高風險等級和防護等級規定的博物館才有條件向普通觀眾開放,否則對於文物來説都是威脅。”南京博物院典藏部主任田名利説。

“最高等級”首先就體現在監控和安保上。記者17日陸續參觀了文物掃描室、文物消毒室、文物攝像室、文物修復室,以及金屬文物和書畫文物兩間庫房。其間,360度無死角監控設備始終在頭頂高懸,監控系統直接與公安局聯網。而每進一道門都要通過“雙控手段”,即保管員持門禁卡和典藏部負責人持鑰匙才能共同開啟。

“進入核心庫房共經過6道門,每道門都有獨特的功能。比如第一道門俗稱防尾隨門,特意做成透明材質,只有確保門外無人跟隨的情況下,工作人員才會開啟第二道門。”田名利告訴記者,而文物庫房門則更有“技術含量”。田名利指著這道金屬門説,這道門的防護水準甚至比銀行金庫的還要高,除了採用密碼鎖加機械鎖雙保險,密碼僅有少數核心成員才掌握,還能做到防火、防水、防蟲、防震、防有害氣體以及防衝擊。

安保措施如此完善,保護手段情況如何?有機文物如紙張、衣物和木材往往容易因細菌滋生而損壞,因此進入庫房之前都必須經過徹底的消毒。南京博物院所採用的是一套真空充氮滅菌器。工作人員介紹,通過真空抽氧充氮,保持100小時以上,文物上的所有細菌就能夠被全部消滅。

給文物拍照又有什麼講究?“普通照相機和攝影棚是不行的。”工作人員介紹,照相機的像素高達1.92億,例如正在拍攝中的“民國掐絲琺瑯彩羊”,即使放大許多倍也十分清晰,拍攝一次10年至15年都不用重拍。攝影棚則是無影光房,不僅用的是冷光燈,即使長時間照射也不會讓文物發熱,而且整個燈光系統都是無線遙控的,避免佈線和插頭給文物安全造成隱患。

最令人驚嘆的是書畫庫房內的火山灰化合物調濕墻。墻面乍看上去並不起眼,特別之處就在於,能夠在濕度高的時候自動吸附濕氣,當庫房內乾燥時自動釋放。“對於書畫來説,恒溫恒濕是最關鍵的,使用這種高科技的調濕墻,能夠在南方梅雨季節和空調故障時期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工作人員説。

龔良説,希望通過這種開放的形式,讓公眾了解文物存放在什麼樣的環境裏面,我們做文物保護的人是怎麼對待文物的。“這是第一次嘗試,如果嘗試的效果好,以後這樣的活動會經常舉辦。”他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