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世貿中心再生 9·11博物館終於正式開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21 13:34:21 | 文章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從世貿中心站走出,隔離欄佔去街道的一半,路過車輛統一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駛過這條“一車道寬”的路。比鄰的工地不時傳出吊車聲響。一陣風吹來,這個連接新澤西和紐約的區域就會揚起塵土。在這樣的狀態下,9·11博物館將於5月2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9·11紀念地與博物館整體項目全面落成。這意味著曾經被摧毀的雙子塔周邊16英畝土地重建計劃中,已有一半順利完工。

在恐怖襲擊後的第13個年頭,紀念地與博物館終於全面開放,使得圍繞在這片區域的爭議與衝突暫告段落。而剩下佔地8英畝的建築高樓與商用區域,則註定要經歷更長久的紛爭。在數千人遇害的地點興造商業樓宇的計劃,遭遇的爭議不斷,使得世貿中心的重建計劃遲遲不能推進,而私人地産開發商與港務局之間的微妙關係使得資金遲遲未能到位,長期租戶合同數量增長緩慢也是融資掣肘的重要方面。

但時至今日,希爾維斯坦地産公司 (Silverstein Properties)高管、世界貿易中心地産公司總裁詹諾·利伯(Janno Lieber)對此早已坦然接受。“我們需要為現在已經取得的(成果)拍手相慶。”他對記者表示。即便整個世貿中心工程仍然在繼續,但開發商希望通過各種方法,使得前來紀念地和博物館的人們沒有身處嘈雜工地的感覺。

隨著紀念地與博物館全面完工並開放,被命名為“自由塔”(Freedom Tower)的世貿中心1號樓封頂計劃在今年年內完工並向公眾開放。它的對面是已經開放的4號樓和建造到一半的交通樞紐中心,原定於2017年底建成的53樓高的3號樓僅建好7層,旁邊是目前只建造到地面的2號樓。世貿中心重建背負著沒落許久的曼哈頓下城重新振興的使命。當被問及工地遲遲無法完工是否會影響整個區域的城市規劃,建築批評家菲利普·諾貝爾(Philip Nobel)不以為然。“這就是紐約,一直在建造之中。”他向記者表示,“洛克菲勒中心曾經也有幾十年的未完工歷史。在房地産領域,紐約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實驗,人們總是會來為自己居住的城市添加各種藝術。”

為了忘卻的紀念

即將開幕的9·11博物館位於建成多年的南北兩個大型紀念池以及綠化帶的旁邊,外觀看起來是不規則的玻璃幕墻覆蓋的建築,從外墻透過去看,博物館內入口處的一些大型的鋼結構的“三叉戟”尤其引人注目,這些是曾經雙子塔“北塔”的外觀結構支撐的一部分。順著入口下去幾級臺階以下,一個58噸重、36英尺高的焊接鋼板矗立,2002年5月的一場典禮上,曾經參與緊急救助的應急部門、志願者、參與重建的工人以及遇難者家屬在這根名為“最後立柱”的紀念碑上簽名留念。再往前走,博物館的主體展覽內容被依次安排在了地下層面。

“博物館和(綠化帶組成的)公園是一個極好的組合。”記錄世貿中心重建過程的紀錄片《16英畝》(16 Acres)製片人邁克·馬庫奇(Mike Marcucci)告訴記者,“如果你想要參觀並且對9·11事件有共鳴,你可以進來沿著這兩個大的紀念池看上面的死難者名字,然後順著走到地下去參觀博物館;或者你完全不去想到這件事情,那麼也可以只是到公園裏來坐一坐,享用自己的午飯。”

這一設計是死難者家屬、開發商、政府還有周圍居民衝突多年後的妥協結果。9·11遺址是要建成純粹的肅穆的紀念地,還是要建成一個公共空間供人們休息活動,曾經有著巨大的爭議。9·11之後不久的一次數百人參加的重建討論會,有些居民表示希望把這裡建成一個大型的公共場所,另一些希望看到曾經的世貿大廈重新崛起,並且造得比原先更高,來表達不畏恐怖主義的決心,但部分死難者家屬則堅決不同意,表示無論如何不接受在掩埋幾千人的遺址上興建任何建築。眾議難平。隨後,當地又開展過萬人針對6個重建方案進行投票和意見表達,但最終無法得出一致意見。後來連死難者的名字該如何排序,又討論了若干年,使得時任紐約市長的布隆伯格(Bloomberg)不得不出面來敦促加快重建速度。“最終在一個方面達成妥協:兩棟雙子塔的遺址所在地不做任何其他的開發,而是建成目前的南北紀念池。”《16英畝》導演理查德·漢金(Richard Hankin)告訴記者,“公眾意見在重建過程中得到了體現。”

這些衝突伴隨著美國人從9·11傷痛中復蘇的過程而越來越清晰。時至今日,無論是奧巴馬在幾天前的博物館落成典禮上的講話,還是一般人談論其世貿中心的重建,都醞釀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結,但他們大多幾乎不願意談及如何面對或反思恐怖主義,更多的人選擇忘卻,認為這是最好的紀念。“人們到這裡來,看到這些未完工的建築,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們忘卻9·11,而博物館本身就完成了(紀念的)使命。” 諾貝爾表示。

商業價值開發

更大的衝突針對商業而來:究竟是否要重新興建世界貿易中心,恢復曼哈頓下城重要的區域經濟功能,還是將這16英畝完全保留為紀念地?結果是妥協:8英畝的紀念場所和公共空間,另外8英畝要拿來重建世貿中心地標建築,恢復這一地塊的商業價值。社會矛盾不斷轉化成激烈的情緒潑向商業開發者。2004年9月“自由塔”奠基之日,世貿中心地産開發商希爾維斯坦地産公司的大老闆萊瑞·希爾維斯坦(Larry Silverstein)就因為和當時的州長、市長一起參與奠基動土儀式並在公眾面前曝光而被輿論詬病。

時至今日,這樣的衝突仍然在繼續。今年4月下旬,世貿中心區域的政府管理方——紐約與新澤西聯合港務局(Port Authority)就因各方意見不一而推遲了一場投票,該投票將決定港務局是否應當為暫時停工的世貿中心3號樓提供約12億美元的建造支援。港務局方面表示無法與希爾維斯坦公司達成足夠的一致,同時據報道港務局內部對於是否要全力推動地産商的私人商業計劃也有不同意見。但希爾維斯坦公司對於重新修建商業辦公樓宇的計劃從一開始就十分堅持。由於擅長開發商業地産的開發商希爾維斯坦在事件發生後損失慘重,他們認為唯一可行的恢復方案就是重新建造商業地産。

2001年夏秋之交,希爾維斯坦公司從港務局手裏租下紐約曼哈頓下城“雙子塔”及其附近的超大型商業公共休閒區域,租約為99年,花費超過30億美元。6個星期之後,9·11事件爆發。襲擊之後希爾維斯坦提出了大約75億美元的保險(放心保)賠償,是該區域原本賠償範圍的兩倍。2004年公司和港務局共同獲得了大約41億美元賠償,作為重建計劃的部分融資。後來,為了防止其他訴訟影響重建,法官還判定今後可能的訴訟賠償不得超過280萬美元。

而後,希爾維斯坦開始了與超過二十個聯邦、州以及市政府相關組織打交道的經歷,對於重建計劃,每個部門都有不同的意見和側重點。同時,好事多磨,由於社會和融資壓力使得設計方案一改再改,原先“自由塔”的設計師丹尼爾·裏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還和開發商打了場官司,最終以37萬美元和解了事。而缺少好的商業租戶則更是建造緩慢的關鍵。據悉,在目前建成的世貿中心1號樓和4號樓,還有大約25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沒有租戶,而還未建成的3號樓也只有簽下51.5萬平方英尺的群邑廣告公司這一家租戶,2號樓還沒有租戶,這也是暫時停工的原因。如今,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狀況,該區域整體完成並向公眾開放,可能要等到2020年左右,甚至更晚。

重建新下城

但種種掣肘不會改變世貿中心區域的重建目的與使命。隨著紀念地與博物館的建成開放,這一片塵土飛揚的工地會將大部分完成的項目展現在公眾面前。1號樓與4號樓的開放,加上街道對面一直在運營的7號樓,在希爾維斯坦公司和港務局的眼中,是提升土地價值、推動曼哈頓下城重現經濟活力的關鍵。“我們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利伯不停地強調。

9·11之後,曼哈頓下城原先的“金融區”內,有一半以上的公司企業搬離至中城新的現代金融區,這片區域又因為地勢低窪而在前年11月遭遇了“桑迪”颶風之後水漫金山,導致許多大樓被淹,剩下的許多機構也紛紛撤離。下城逐漸被瞻仰華爾街的遊客佔領,昔日的金融城黯然失色。利伯向記者透露,在9·11時世貿中心失去了大約150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空間,而此後大約有另外1000萬平方英尺的辦公區域變成了居民住房,因此總體上這一地區的辦公區域銳減。“創造就業是這一區域顯著的需求之一。”利伯説,“為了使得下城重新成為當地的經濟引擎,我們需要重新建造辦公樓,吸引新的商業租戶——不僅僅是金融機構、大型銀行,還包括廣告、媒體、技術等推動紐約經濟發展的産業。”

希爾維斯坦公司希望通過這些年輕人聚集的新興産業來建造一個嶄新的下城,創造更多的中産階級就業崗位。目前,世貿中心整體出租的辦公空間超過500萬平方英尺,已經簽訂協議將要入駐的租戶包括著名的康得納斯出版公司(Condé Nast Publications),還有中國萬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馮侖等一手建立起來的“中國中心”(China Center)等。同時,世貿中心的部分正式投入運營將對整個下城産生經濟推動,包括周邊的商業地産,此前中國商人已經在下城地區部署了不少投資,包括搜房網在華爾街購置的原美國國際集團(AIG)大樓,以及復星國際購買下的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