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以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 推動公共文化教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9 11:49:44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8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是201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強調博物館是根植于現在、保存與溝通過去的鮮活機構,將全世界各地的觀眾、各代人與他們的文化緊密聯繫起來,讓現在和未來的各代人更好理解他們的根源與歷史。“國際博物館日”不僅讓業界思考博物館的發展現狀和未來使命,國內各博物館也紛紛以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公眾,展現自身魅力。

重新思考博物館社會使命

“國際博物館日”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中國博物館學會于1983年正式加入國際博物館協會,並成立了國際博物館協會中國國家委員會。

“博物館”一詞,源於希臘文“繆斯庵”(museion),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繆斯是希臘神話中掌管科學與藝術的9位神女的通稱,她們分別掌管著歷史、天文、史詩、情詩、抒情詩、悲劇、喜劇、聖歌和舞蹈,代表著當時希臘人文活動的全部。

2007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在維也納召開的全體大會通過了經修改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章程對博物館定義進行了修訂。修訂後的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産。

圍繞今年“博物館藏品架起溝通的橋梁”的主題,國際博協各專業委員會將組織一系列活動探討博物館專業發展,如藏品徵集委員會重點關注在多元意識形態下如何利用藏品服務社會;市場行銷和公共關係委員會關注博物館如何避免“同質化”;藏品登錄和著錄委員會關注博物館數字化數據的長期保存等專業問題,等等。

今年5月1日,作為國際博協各專業委員會組織的系列活動之一,國際博物館管理委員會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年會在中國台北召開,主題為“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世界博物館界普遍感到,面對著不斷變化的社會,博物館必須重新考慮其傳統的使命,研究出吸引更多觀眾的新策略,特別要不斷改進展示藏品的傳統方法,以便參與社區,與公眾保持聯繫。此外,在日漸國際化的發展趨勢之下,世界各地博物館互動更為頻繁,合作的方式和規模在未來都將展現出新的特點。

以親民視角尋找新策略

博物館為不同觀眾、不同世代和不同文化架起溝通的橋梁。中國博物館協會負責人日前表示,一直以來,博物館面對著各種變革。這些變革促使博物館去重新審視自身的使命,去尋找新的策略,讓藏品更加貼近觀眾,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前來參觀。

近年來,許多博物館悄然改變原有的藏品展示辦法,以便公眾和社會更好地參與。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也意在表明:博物館是不同世代之間聯繫的紐帶,能夠幫助當前和未來的世代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淵源和歷史。

5月14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央電視臺聯袂推出的50分鐘紀錄片《國脈(國際版)》舉行首映式,並於5月18日21時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近年來,許多博物館都採取了網上數字博物館、移動客戶端等多種推介展覽和藏品的傳播形式,以觀眾所喜愛的多媒體手段讓古老而精美的文物重放異彩,成為博物館展現自身價值的全新途徑。

免費開放、互動體驗、體驗文明加文化休閒……親民、便利成為博物館改進工作、吸引更廣泛人群走入其中的方向。德國博物館界首創的“博物館長夜”活動得到歐洲許多博物館的效倣,活動夜間,民眾可以免費參觀市內所有博物館、畫廊、劇場等文化設施,人們一起探討藝術、交流感想,“博物館長夜”活動已然成為城市的一道夜間風景和市民重要的文化節日。近年來,中國博物館界也加以借鑒,2013年“世界博物館日”期間,上海30家博物館首次組織“博物館之夜”活動,集體把開放時間延長至夜間。今年4月,中國國家博物館為滿足觀眾參觀重要外展的熱情,也開始嘗試推出夜間專場,便於白天沒有空閒的觀眾走進博物館。

只藏不展須改變各館力推特色展示活動

藏品的保護和展示,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對矛盾。“但藏品如‘養在深閨’,不展示、不研究、不討論,和這個世界上沒有這些作品有什麼區別?”有論者曾尖銳指出。對於國內許多博物館而言,只藏不展已經難以獲得認可。瀏覽國內各大博物館有特色的展覽和活動,可以看到,國內一貫以沉穩、靜穆為特點的各博物館已經“動”起來了,展覽和活動逐漸豐富親民。

南京市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的主場城市,主會場定於南京博物院。除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開幕式外,國家文物局還公佈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結果並頒獎,同時舉辦“博物館藏品搭建溝通的橋梁”主題展覽、“芳菲流年——中國百年旗袍展”“雙城記——南京與愛丁堡古城保護成果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2—2016)”等特展。此外,南博還開放助殘主題館“博愛館”和文物複製品觸摸臺,組織文物庫房公眾開放活動等,讓公眾獲得親近博物館、理解博物館的機會。

博物館是一個植根于當下而又保存傳統及連係過去的機構,扮演著現在與未來世代的溝通橋梁,“2014香港國際博物館日”特別提出“博物珍藏·連係各方”的主題詮釋博物館的“溝通”作用,舉辦“刻畫人間——朱銘雕塑大展”“吉卜力工作室場面設計手稿展?高畑勳與宮崎駿動畫的秘密”“版畫新體驗”工作坊等系列活動。澳門特別行政區推出的“港澳插畫交流展”“中國風——十九世紀中國風情西洋版畫展”“十九世紀澳門歷史繪畫”“時代變格——澳門舊城商號留影”等系列展覽則從地域特色著手,讓觀眾飽覽獨特藝術風韻。

遼寧瀋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館等40余家博物館聯袂推出系列活動;天津博物館主打館藏原創展覽,梳理畫派特色;廣東省博物館推出義大利歷史文明特展;河南博物院為當地觀眾帶來非洲繪畫特展;浙江省博物館推出“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殘障人士專場;山東博物館邀請孩子們手繪作品。這是各博物館智慧和專業水準的一次集體展示。“國際博物館日”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博物館無可取代的價值日益顯現。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