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廢墟”展覽之公共教育活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5-19 11:44:3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廢墟——李綱水墨方式再解組”展覽在廣州時代國際單位藝術中心舉辦以來,現場的“廢墟”與水墨發生了聯繫,通過實物、視頻等眾多媒材構建的展覽空間,消除某種確定的意義預設,在水墨、“廢墟”共生的結構中生成“隱喻”。並且通過徵集建築磚塊和變廢為寶等各種活動,讓孩子和大人一起走進廢墟,讓大家能夠透過廢墟本身,尋找被各種話語包裹的文化想像,走出“視覺幻境”,理解“隱喻”。

徵集建築磚塊

在廣州“廢墟”展開幕之前,李綱增加了一個新的環節:收集廣州的磚頭,請社會各界人士幫他再收集100塊磚頭。許多朋友聽説他要收集磚頭,都不知道要幹什麼,很不了解。李綱説:“有朋友問我是否需要幫助,被我拒絕,雖然他們如果幫忙,完成這個目標很容易,但當我的展覽展結束了之後,他們也就明白為什麼需要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於是,活動主辦方就特別向社會各界人士發出征集建築磚塊的公告,讓大家共同參與這個藝術活動。採集的方式如下:首先讓大家從身邊的生活中去尋找有著歲月痕跡的磚塊,如磚塊有殘缺,殘缺部分不得超過整磚的1/3大小,而不是用嶄新、完整、未使用的建築磚。其次,每一位參與者在找到磚塊的同時,拍攝留存(磚與周圍環境的合影,參與者與磚塊的合影等)。在開幕式當天,每位參與者攜帶自己找到的磚塊到展覽現場,並提交磚塊實物給相關工作人員。

最後,徵集到的磚塊也成為展出作品的一部分。

“廢墟”展成了一場公眾參與的藝術活動。“借‘廢墟’這個概念,我希望來轉換或者剖析我在水墨創作的路徑。因為廢墟這個概唸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個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可能是城市的發展、人類的發展,舊與新、保留與廢棄、建立與破壞的關係;另外從文化學的角度,可能是我們這代人所走過的路,包括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是在傳統教育這種基礎上再走向當代的。”李綱説。

歡樂中變廢為寶

4月27日, “廢墟”展覽的系列活動之“在廢墟上怎樣重建美好家園”邀請了來自當地的孩子們與藝術家一起變廢為寶,寓教于樂。

在活動現場,楊之光美術中心的學員和家長在老師帶領下,首先參觀了“廢墟”展覽,“廢墟”由拆遷現場的廢舊磚頭建構成富有藝術意味和哲學思考,孩子們對這個展覽感到好奇和興奮,而藝術家李綱親自為孩子們和家長做導覽,使大家對傳統的中國水墨藝術産生了新的認知和理解。

之後,孩子們在李綱指導下,將自己收集並帶來現場的廢品進行加工製作。活動當天恰逢復活節,孩子們和家長在“廢墟”展場靈感突發,一起化腐朽為神奇,讓一件件廢舊物品復活:有的小朋友把冰棍條搭成房子,有的把舊玩具與舊草帽組合變成嶄新的帽子。每個小朋友都變身為“小小藝術家”,孩子們的作品與藝術家的作品得以同場展出。

在這樣一場充滿趣味的公共教育活動中,審美教育與環保理念得到了有機結合,同時也通過大眾的參與,體現了當代藝術真正的魅力所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