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睿明是南昌人,太太是上海人。岳父是上海資深藏家,早年與程十發等大家來往走動,關係甚好。初識長物居主人涂睿明的時候,極易被他帶入倣若古典園林樣的氣場。可一旦搭上話講開去,又被他極具當代性的思辨氣質感染。雖然學理工科出身,卻深深迷戀文史哲。大概是家庭環境和個人機緣的共同作用使然,從海關辭職後在景德鎮開闢了精研製瓷技藝小天地,收藏便成了制瓷學養的積澱。進而由當代觀念的引入觀察制瓷文化在當代種種新的可能性。在涂睿明看來:當代陶瓷藝術,或者説必將發生的、新的陶瓷藝術,將打開陶瓷藝術(一種發展了千年的民俗主義工藝美術)作為實物與材料的歷史,包含進前實物(人與泥土的關係及精神性)到後實物(陶瓷的碎片作為歷史遺存符碼的再表述可能)的所有範疇。
近期,涂睿明贊助成行的《st.art就地出發》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國際大展,開今日美術館當代陶瓷展先河,首度展出以瓷作為主體媒介表現對象的藝術家聯展,體現出陶瓷藝術脫離材料歷史與民俗主義之後的另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就地出發》所希望探討的問題,並不是單指陶瓷藝術的當代性,而是希望以古老的陶瓷作為嚴肅藝術的題材,來探討現實歷史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的當代性”問題。當我們每個人作為一個特定文化的遺傳符號被人類全球化浪潮衝擊時,我們該選擇承認被命名還是不放棄文化自主再表述的權利,前提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處在強勢文明的邊緣,處在那個沒有“被爆炸式演變”的文化體的激流之外。
涂睿明喜歡淘瓷器,主要支援自己在做陶瓷方面的研究,會去做一些公共教育的事情,我自己也在寫書。我們在寫的主要是針對陶瓷愛好者,現在陶瓷基礎教育這一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對陶瓷感興趣,想了解什麼樣的瓷器是好的,幾乎沒有這樣的書。大部分入門書都是古陶瓷鑒定入門,對公眾來説不需要知道鑒定,不需要知道這個東西是不是清代的,沒有必要。當你看完這本書對陶瓷的歷史、文化、審美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會對陶瓷的優劣有一個基礎的辨識。
涂睿明計劃寫一本《關於景德鎮陶瓷的九十九個關鍵詞》。他説:“比如青花、釉裏紅、貼花和手繪、分水......從製作工藝、歷史、文化、審美、典故等等角度讓大家知道什麼是青花,什麼是好的青花,很多人到最後接觸了很長時間以後,他搞不清楚一個本質的問題,就是什麼樣的青花瓷是好的青花瓷,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告訴他,我説判斷一個青花瓷是不是好的青花瓷,至少有兩個維度,一個是歷史的維度,傳統的這些優秀的青花的風格你要有所了解,是一個參照係;第二個是説青花的本質是什麼,藍色。從現實角度來説它所能呈現的色彩的美,青花之所以風靡世界就是因為它藍的漂亮。很多人會陷入一種誤區,比如説他會把個人的審美偏好和一個標準混淆在一起,比如明清民窯青花燒的不好,發黑,但是很老氣,會有人覺得這個東西好,我們不是否認有可以欣賞的特殊趣味,從你的審美取向上來説,我會覺得我喜歡這樣的。但是從青花的工藝角度來説那個就是失敗的,因為當時那些民窯是想燒藍的,只是燒不藍。
另外有一個計劃是《制瓷筆記》,比如説我們燒了一個青花的杯子,燒瓷的過程中碰到什麼問題?從燒造的故事的角度,把材料、歷史、工藝融在其中,大家會比較直觀地知道一件瓷器是怎麼産生的。會在四五月份有連續的三期的公共教育活動。三期青花瓷的活動,第一期是青花瓷工藝的展示.把整個工藝流程在一個時間線上展現出來;第二個講座是《青花之美的歷程》,它的審美演變、風格的變化、色調的變化;第三是燒一件青花瓷,自己動手製作一件青花瓷,這樣三個活動作為一個整體。這個活動是第一次做,如果做的效果反映比較好,我們可能會移到其他的美術館來做。這種公共教育是很重要的,針對院校學生和普通人群對陶瓷基本常識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