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河北教育出版社北京頌雅風文化藝術中心的他,為了擴充出版資源,2004年兼任了今日美術館館長。當時的民營美術館正處於倒閉風潮,他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發現了贊助是一條民營美術館的生存之道,在任期間他帶領團隊將今日打造成為符合國際規範並成功生存與發展的一流民營美術館,因此被公認為“民營美術館第一人”。
以8年運營美術館的經驗,以及作為文化藝術出版社社長與藝術研究院推廣中心主任的多年推廣經驗,他趕赴新疆全心投入新疆文化廳副廳長的工作,並兼任新疆畫院院長,參與策劃了第一屆新疆當代藝術雙年展,也開始著手籌建規劃新疆美術館等事宜,推進新疆文化藝術的發展。這多年的經歷,讓他不僅對如何在中國建造和營運一家國際化美術館具有豐富的成功經驗,同時對政府如何推進藝術文化事業上也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美術館、博物館建造藝術的文化價值
通過8年的時間,帶領團隊將今日美術館打造成與國際接軌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讓張子康被公認為“民營美術館第一人”。他的成功在於借鑒國際美術館的規範,即堅持避開商業對於學術的干預,建造一個純粹的學術性的美術館;與此同時還靠社會贊助,做藝術衍生産品、做書店、服務設施的收入等資金來支撐美術館的營運手段,解決今日美術館的經濟壓力。在他看來,這兩方面對於美術館的建設而言可以説是相輔相成的。在採訪中張子康表示當時接任今日美術館館長的初衷是希望能將其建設為一家符合國際規範,能排除其他成分,建造長遠文化價值的美術館。
因為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正常,藝術品的價值與官職相連,如此的藝術品商業價值與學術價值是不匹配的,人們會追求名人效應,但這些實際上與藝術沒有關係。所以在其任今日美術館館長時,他認為今日美術館最主要任務在於發掘那些社會上帶有創造性的藝術家,致力於通過美術館讓藝術的學術體系和商業價值體系能建立到合理的關係上,在國內美術館發展歷程中能戰略性地打破原有體系,加速美術館國際化模式的進程,為國內美術館發展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張子康認為:博物館、美術館具有展現與引導國家價值的功能,尤其是在文化價值體系的建造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橫向對比地看,為什麼在美國的大都會或MoMA等美術館做展覽,藝術家就能獲得世界的關注?
那是因為它們已經建立起了國際化的學術體系。理事會對美術館有具體的發展規劃,學術委員會邀請全球範圍內最知名的學者為其展覽和戰略規劃把握學術方向。其學術效應足以放射到國際,具有國際話語權,所建立的美術標準能夠得到全世界的認可。反過來思考國內的美術館、博物館,為何沒能像美國的一樣起到如此大的作用是值得國人去額外研究和思考的。美國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公認的藝術中心,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博物館美術館的學術是建立在國際層面上的。而且,美國也運用相應的政策體系將最好的藝術歸入博物館美術館,讓博物館、美術館陳列的藝術品成為社會的、大眾的終身教育資源,放大了藝術作品的教育功能,使藝術真正成為全社會的財富。我們博物館、美術館的教育體系並沒有建立起來,其陳列的資源目前並沒有利用好。在歐美國家,博物館與美術館是同一個體系,而在中國的博物館與美術館無論是申請國家補貼或是相關的政策均屬兩個體系,這是中國現在比較特殊的情況,也對其教育體系的建造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在國內雖然國家層面對美術館的定位是很清晰,國家文化部對美術館定位主要應具備四大功能:展覽、教育、典藏與學術研究。然而,到地方執行時就變得不清晰了,很多對於美術館的理解,還停留在做展覽、展覽館的概念上。因為有些展覽館也做美術展覽和藝術活動,尤其是地方政府迫於場地不足的情況也在美術館裏舉辦一些非藝術的展覽,這就顯示出地方政府對美術館的功能認知有相當大的偏差。當然,美術館本身也有不足的方面,如出租場地,主要還有些尤其是民營美術館和一些地方的美術館存在著賣畫的現象,這也使得人們對美術館和畫廊的概念産生混淆。所以就造成在中國對美術館建造文化和放大藝術品文化藝術價值上的真正定位及其應發揮真正的作用上存在很大部分的失效,讓人誤以為美術館的功能是直接建造藝術商業價值,但實際上畫廊體系才是建造藝術品的商業價值的。美術館、博物館是建造藝術文化價值的,它們建設的藝術價值嚴格意義上是不會消失的,好的博物館美術館如果建造的藝術,是能夠載入歷史的。
藝術贊助是企業擴大其社會價值的戰略性部署
當問及社會如何開始對美術館、博物館贊助時,張子康表示:這模式的存在有兩個出發點。一是從公益性、社會角度,另一方面則是從商業出發。那麼企業為什麼會進行藝術贊助?主要是因為它關係到企業的社會化長遠發展。事實上,藝術市場是多層面性的,最後到了最高端的市場是跟社會連接的,藝術是屬於社會的,屬於全人類的,藝術最終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最終在美術館收藏的藝術是誰賣單呢?是納稅人。國家美術館、博物館做收藏,國家拿一部分錢,另外是贊助人、企業贊助,把好藝術推出來成為共有的財富,從這個角度出發,這是社會的共同責任。然而,目前國內的企業幾乎可以説還沒有將藝術的贊助模式作為放大企業社會價值的戰略部署。相反國外這方面已經很成熟,像萬寶龍就已經將藝術贊助作為其整體品牌發展和營造社會效益戰略的重要部分。中國的企業家很難談長期的戰略。國內出現如此現象有多種原因,首先,國家在相應的政策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其實,目前國內企業家很多是在很短的時期內積累財富的,隨著政策體系不斷健全和逐步正規化,就會促進良好制度的建立,企業也更趨於良性方向發展,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會得到高度認同與重視。此時,企業家們就會了解其商業戰略可以利用文化策略來擴大效應。其次,中國本來這幾年的經濟發展中,很多企業一直在追求的是短線效應,藝術品投資通常需要5至7年的時間,但對於他們而言2年後沒能賺到錢就心裏發慌,認為事情不靠譜,然後就開始收縮半途而廢,可是這樣一來就一定賠錢,他們就更不樂意投入到藝術方面。其實,企業家還沒有認識到藝術是體現創造力的文化價值,提供了放大其自身商業價值的可能性。第三,則是國內企業缺乏商業上的文化戰略規劃,甚至城市發展本身也缺乏文化戰略規劃。事實上,當企業與文化效應連接起來後,形成的品牌長遠發展的社會性,但這需要長遠的戰略來放大,對於城市自身發展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藝術涉及的是城市的公眾文化,對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發揮積極效應。
跨界生存是美術館的新思路
張子康由此引伸出對中國文化産業的思考,認為如果中國文化産業未來要得到有效發展,最主要是要將美術館、博物館的價值體系建立好。因為文化産業事實上是依靠藝術的價值體系,通過美學概念的滲透,為産品注入文化理念,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從而增加人們對文化産品、精神層面的消費。所以其實藝術價值體系的建立與市場之間是有直接效應關係的。美國把文化産業分為營利和非營利兩個領域,國內把非營利部分和事業結合了。事業是國家體系的,把非營利與事業結合之後,實際上就跟國家體系結合了。這種結合讓藝術發展在國際範疇認知的價值上是有問題的。藝術博物館應該以藝術為出發點,以打造一個各宗教、各人群融合的,對藝術崇尚的、和諧的聖地,這才是藝術博物館真正建立文化價值體系的根本。張子康提出跨界生存是建造美術館的新思路,他認為美術館實際上是一種跨界的生存,首先它與藝術、文學的關係是一種跨界,然後又涉及到如何與政府、企業、品牌、藝術家等溝通,這種跨界成為一種大的文化效應,把一個很高的學術性的藝術問題怎連接成一種社會文化的放大,都是跨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