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最具代表性的基地,承擔著世界上最大規模、最完整的明清皇家建築群的保護任務。最近,國家文物局經過專家論證,同意在故宮博物院設立明清官式建築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故宮是世界上完整保留至今的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群,故宮博物院有義務和能力擔此重任。
事實上,故宮有著幾百年從未間斷的修建、修繕、保護和營造技藝傳承與發展的歷史。自1953年故宮博物院工程隊建立,至60年代初工程隊主要由大批具備古建築營造技術各自專長的技工組成。這些技工大部分來自當時北京地區的營造廠,其中享譽一時的“故宮十老”正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木作:杜伯堂,馬進考,穆文華,張文忠;瓦作:周鳳山,張國安;油畫作:張連卿,何文奎;石作:劉清憲,劉榮章。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為基礎整修,配合開放及展覽對部分古建築進行維修,其中在古建築修繕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是故宮西北角樓的落架大修。通過大大小小的古建築維修工程,工程隊吸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20世紀70年代初,工程隊在保留原有骨幹力量的同時,新進人員300余名。
新進人員一律當學徒,以口傳、心授、手教的形式隨同師傅到施工現場邊幹邊學,由此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此後30餘年故宮博物院古建築維修的中堅和骨幹力量。近年來,隨著時代發展,各傳統工種日漸退化,官式古建營造傳統制度斷裂,缺乏新生力量補充,技藝傳承危機凸顯。故宮博物院面對發展中的困難積極探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
2005年12月,古建修繕中心首次組織了王仲傑(畫作)、翁克良(木作)、樸學林(瓦作)“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統的正式收徒拜師儀式;2007年11月,隨著古建築修繕形式的轉變,故宮博物院外的施工隊伍進入故宮參與到古建築維修中來,面對這一情況,古建修繕中心組織相關施工隊伍中具有一定實際經驗的施工人員,進行了第二次收徒拜師儀式;2011年3月,按照“三年零一節”的傳統學徒方式,針對通過初步考核錄取的“派遣制”人員,再一次進行了收徒拜師儀式,並制訂了較為詳細的從“應知應會”到實際操作演練等培養計劃,旨在恢復營造技藝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使技藝精湛工匠能夠將一身的絕技傳承下去。2008年故宮博物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2013年7月,故宮博物院機構調整,原“古建修繕中心”更名為“修繕技藝部”,其工作職能和重心由較為單純的古建築修繕,向“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整理、傳承和宮廷園藝研究的方向轉變。2013年11月,修繕技藝部組織承辦了“故宮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木作培訓班”,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開展的以“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木作”為主要內容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培訓,對像是在院從事古建築維修的各單位中具有熟練操作能力的人員。通過培訓結束後的調查,反響良好,達到了預期目的。目前,故宮博物院的“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和發展存在人員老化、人才斷檔的傳承危機。
故宮博物院修繕技藝部現有正式員工88名,派遣制員工15名。其中研究館員1名,副研究館員1名,高級工程師2名,工程師5名,從事官式古建築修繕木、瓦、油、畫、石等各作專業技師10名,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大都具有30年以上的從業時間,絕大多數已經接近退休年齡,總體來看古建築修繕員工年齡結構老化,形成不了人才梯隊建設,後繼乏人,“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和發展陷於瓶頸之中,與故宮博物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要求極不相符。
2011年3月,故宮博物院曾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15名“派遣制”年輕人,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明確師徒關係,從最簡單的有關“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理論到實操開始,至今已經授業接近兩年,通過兩年師徒的共同努力和學習,有若干年輕人已經分別初步掌握了“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中各作技藝。故宮博物院是文化部所屬的事業單位,進入事業編制的人員需具有北京市城鎮戶口,然而以上15人中有部分人員受戶籍制度等政策限制,進入編制記憶體在困難,面臨著雖然經過辛苦培養出的人才,但又不能為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築修繕和“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傳承作出應有貢獻的嚴酷現實。為此建議:
一、呼籲建立故宮博物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人才體制。例如在初級工、中級工和高級工基礎之上,設立“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專業技師,並分為“初級營造技藝”、“中級營造技藝”和“高級營造技藝”等三檔營造技藝專業技師,對於不同級別的技師制定相應的專業要求,通過相應的考核晉級,培養人才,激勵進步,並在國家非物質遺産傳承人基礎之上,設立故宮博物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體制。
二、針對目前“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面臨人才斷檔的現實,對於經過培養確有真才實學的人員,經過嚴格的考核後,可以排除戶籍制度限制,不拘一格選人才,作為專業人才由故宮博物院安排使用,逐步建立故宮博物院“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傳承體系,發揚光大祖國傳統文化和“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