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少年派”留學潮涌 提案呼籲教育結合市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3-07 09:44:36 | 文章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要讓人力資本成為我國發展的源泉,教育在其中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事實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離不開教育的支撐。

家長們同樣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們望子成龍、期待優質的教育資源,越來越多的家長不惜耗費畢生積蓄,也要送孩子出國留學,如今,留學潮更有逐漸低齡化之勢。《每日經濟新聞》通過對“少年留學生”這一群體進行觀察,以展現中國教育的現實與夢想。

2月27日,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爾本市雨後初晴。下午3點多,一所名為庫諾的公立中學門口,剛放學的幾位中國留學生結伴而行。“我們去喝東西吧。”來自浙江紹興的高二學生劉志利(化名)用中文提議。

他們來到附近的一處茶吧,幾位女生圍坐在一起討論起雜誌上的服飾,男生們則對新出的玄幻小説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不遠處,墨爾本另一所公立中學的高二學生李斌(化名)也放學了,不過他有另外的選擇:去快餐店打工。

隨著“少年留學潮”的興起,中國“小留學生”的身影在大洋彼岸變得日趨常見。這在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看來,是因我國的教育還應進一步加強。他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中國教育品質不盡如人意,這些父母還是希望子女有更好的教育。”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了解到,眾多委員建議教育要與市場需求更加緊密結合。

期待優質教育資源 留學群體趨低齡化

劉志利和李斌都只有18歲,卻已有一年多的留學經歷了。在龐大的“少年派”留學生中,他們的生活狀態僅是一個縮影。

根據中國教育線上的相關調查報告,“少年派”留學生的隊伍相當龐大,並且有持續擴增的趨勢。從直接與低齡化留學相關的留學考試,即SAT應考人數分析,2011年,內地考生人數接近2萬;而2012年,專家預計這個數字將達到4萬。

這還不包括另一種同類考試ACT,以及更低年齡段赴美留學讀中學所需的SSAT和SLEP或者JuniorTOEFL考試的人數。

作為“少年派”留學生的一員,劉志利來到墨爾本市是在他16歲那年。在學習半年英語後,他進入了上述那所名為庫諾的公立中學。

與國內被詬病為“填鴨式”的教學不同,庫諾中學允許學生自由選課。“我選了英語、語文、會計、藝術,還有兩門數學。”劉志利説。

在庫諾中學,學生有著輕鬆的上課氛圍,教學模式也非常多樣。某大型留學機構的一位留學顧問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説,國外一些中學會更加注重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我們有時會為一個話題爭得面紅耳赤。”劉志利説。

在課後,這些“競爭對手”又會成為很好的朋友。週一下午,他們一般1點多就放學了,然後會約在一起打球,待大汗淋漓後,再去冷飲店喝個暢快。

如此豐富的海外求學生活,讓不少學生和家長羨慕不已。啟德教育集團武漢分公司運營總監裴育告訴記者,近年來諮詢“少年留學”的武漢客戶增加了50%左右,辦理人數也增加了30%。

據美國國土安全部和我國社科院《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數據,2010年,中國出國留學學生中,高中及以下學歷學生佔19.8%;而2011年,中國僅高中生出境學習人數就佔中國總留學人數的22.6%。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在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綜述》中這樣分析:過去,中國的年輕人習慣大學畢業後出國深造;現在,更多的人開始從高中甚至是初中,就開始選擇出國留學,“留學低齡化成為新特點”。

這個新特點的背後,是部分家庭生活水準的提升,以及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期待。

“孩子在國內成績一般,很努力,卻怎麼也上不去。”李斌的母親説,送孩子出國留學是希望能換個環境,讓孩子更輕鬆、自在地成長。

當然,這要有強大的經濟支撐,李斌一年的留學費用超過25萬元。

不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出國留學的性質,近年來開始從“奢侈品”向“中高檔投資品”轉變。啟德國際教育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出國留學的學生家庭中,年收入30萬元以下的家庭數量已從2010年的58%躍升至去年的76%。

該報告認為,“從經濟支援的角度看,工薪家庭出國人數的增加,也是催生低齡留學浪潮的一大誘因”。同時,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也使得留學費用相對下降。

除了經濟因素,《少年留學,三思而行——一個大留學生對小留學生的忠告》一書作者、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周熾成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説,“留學低齡化”現象的日趨明顯,還源於中國家長對西方教育的“信任”,但“少年留學”應謹慎。

裴育則顯得比較樂觀,他認為國內外教育確實存在著差別,主要是因為國外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起到了很大幫助。

李斌的母親覺得,如今,自己的孩子變得更能獨立思考、獨立決斷,“以前從不做家務,現在放學後也會打一些零工”。

壓力大落戶難 少年留學潮的冷思考

儘管人們對“少年留學”有著美好願景,但仍有隱憂引發關注。周熾成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實在要去,需衡量好風險。

作為上個世紀90年代的留學生,周曾在書中直陳“少年留學”諸多風險,引發熱議。

如今十多年過去,周熾成表示,他仍以“冷眼”看待這股熱潮。在這股潮流中,不少家長有著類似的考慮:孩子在國內學業負擔太重,而國外卻是輕鬆、趣味的教育,那何不把孩子送往國外?周熾成表示,從整體上看,西方國家中學生的學業負擔要比中國輕,“但如果把語言、心理、環境、經濟等壓力考慮進去,負擔不是減輕,而是大大加重了”。

王輝耀也有著類似的論述:初、高中時期正是培養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心理疏導,將會對心理和性格産生很大的影響。

“低齡留學生除了要學會在陌生的環境中獨立生活,還必須克服語言、文化背景障礙,適應國外全新的教育模式,還要獨自面對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問題,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壓力。”王輝耀説。

劉志利對此就有著深刻體會,“剛開始會不習慣,氣候、交流,還有吃的。”雖然已經生活了兩年,他還是很難用流利的英語交流,“英語不好,很多書看不懂,看的書籍和在中國差不多”。

一些家長會疑惑,因為在他們眼裏,“少年留學”有著先天的優勢,那就是對語言的強大接受能力。某大型留學仲介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語言學習優勢”是家長贊成“少年留學”的重要理由。

對此,周熾成分析説,一個幾歲的孩子,確實能在一種新的語言環境中適應下來,但隨著年齡增長,學習新語言的能力將越低。一般認為,十一二歲是轉捩點,留學少年(一般指大於12歲)已過了學第二語言的最好時光。

央視財經主持人芮成鋼[微網志]也微網志上表達了對的“少年留學”擔憂,認為很多父母把孩子送到國外讀中學,是件風險很大的事。

除了留學期間的風險,裴育與周熾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提到了留學歸國時的門檻問題。

近年來,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激增和海外就業難度增大,使得留學歸國人員增多,“海歸”對北京等一線城市戶口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2》顯示,2000年~2011年,留學生回歸人數年均增長率為23.66%,預計2012年留學生回歸人數將增長到23.03萬人次,2017年有望增長到66.6萬人次。

因為人數龐大,北京等一線城市對留學學歷、時間有了更苛刻的要求,落戶的門檻使得部分歸國留學生開始選擇二、三線城市。

“所以在做出‘少年留學’決定時,家長與學生都需慎之又慎。”周熾稱説。

從早前的渴望走出去,到而今學成歸來時的就業難,這些有著“海歸”這樣一個共同稱謂的留學者,面對國內外就業形勢的趨緊,不可避免地經歷著一個“陣痛期”。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了解到,圍繞教育體制改革的提案不在少數,眾多委員建議目前的教育要與市場需求結合緊密一些。

比如在民建中央提交的 《關於加快教育改革切實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提案》中指出,“勞動力供求失衡導致學歷與薪資水準倒挂,引發才賤傷教的現象。”因此建議,“要轉變教育發展方式,從重視教育擴張向重視教育內涵發展,重視品質提高與就業導向,同時以市場為導向推進專業制度設置改革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