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藝考背後“潛規則”令人咋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25 11:21:52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2014年,全國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考試仍舊火爆。與往年一樣,在明星臉扎堆、美女如雲的考場花絮外,一些更實在的話題備受關注:藝考“高燒”,好事乎?壞事乎?那些“趕鴨子上架”的考生,藝術之路能走多遠?藝考路上,誰來保障考生公平?

熱浪背後:“潛規則”令人咋舌

每年二三月間,最“熱”的事兒當屬藝考。考場內橫七豎八的畫板、考場外推銷考試材料的培訓班、馬路上如臨大敵的交警……嘈雜的考場內外,考生及家長們試圖用汗水、心血與金錢敲開心儀高校的大門。由於藝考的低門檻、高誘惑,越來越多的學生“半路出家”,因此火了一些培訓班、速成班。不少學生甘願砸錢,“每節課600元至1000元不等,加上住宿、吃飯、路費和繪畫材料的開銷,一個培訓週期下來起碼要10萬元。”一位美術考生如是説。相比這些看得見的開銷,被“吐槽”更多的是藝考中的“潛規則”。

在某些論壇、貼吧中,網友爆料的藝考暗箱操作現象令人咋舌。“襯布明明是紅的,旁邊一人怎麼畫成藍的?這種情況,如果不是色盲,就應該是考生按校方‘內應’要求,故意畫成藍色,以便判卷辨識。”“即便是挂簾考試,也有可操作的空間,很多情況下,考官與考生已經對好暗語,只要發揮正常,拿到有效名次不成問題。”“只要關係夠硬,文化課小分也可以取消限制。”面對藝考中的“潛規則”,不少家長雖然沒有加入“賄賂”行列,卻也抱著一定的僥倖心理。考生小肖學習舞蹈數年,考某校之前仍特意聘請與考試有關的專業教師進行考前輔導。“考官掌握著孩子的‘生殺大權’,起碼讓孩子跟老師混個臉熟,我們不求被照顧,只求不吃虧。”該生家長告訴記者。

業冷遇:藝術生緣何不受歡迎

“當初忙著找關係入學,畢業後忙著找關係工作。”這是許多人對藝術生境遇的描述。某藝術學院畢業生小阮告訴記者,大四下學期,學校就通過輔導員催促學生與用人單位簽約,目的是使學校就業率達標。“多數是小公司,四聯單大多為了應付檢查,早晚都會毀約。”據其描述,輔導員也必須完成本班級的就業率指標考核,其中水分很大。在一些學校忙著搞就業率貓膩、製造虛假繁榮的背後,卻是現實中藝術生四處碰壁的擇業現狀。

儘管一些高校設有大學生創業基金、輔修第二專業等激勵機制,但除北影、中戲、中傳等名校畢業生社會認可度較高外,地方省市尚沒有足夠崗位容納大量藝術類畢業生就業,更有一些招聘單位寧願招聘三流大學的普文、普理學生,也不會考慮藝術類畢業生。在一些省份,對藝術類畢業生的偏見一直存在。“在我們印象中,藝術類畢業生‘混’出來的成分比較多,文化課成績處於弱勢,學識與學歷不能成正比。”多數用人單位存在類似的顧慮。看來,解決藝術類畢業生就業冷遇,還得從“藝考”這個源頭做起。

冷熱之間:教育職責去哪兒了

“沒有學生和家長的南征北戰,哪有藝術院校的財源滾滾?”“擇業難歸難,最起碼拿到了一張本科文憑。”“明知藝考是巨坑,但也得往裏跳,誰讓咱文化課沒別人好。”不管現實如何慘澹,多數藝考生仍拿出迎頭出擊,不計後果的架勢。而造成考試熱、就業冷的根源正在於高校的盲目增設專業、家長的名利心切、招生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各種利益的驅動,共同催生了藝考“高燒”不退的現象,更讓考生的追夢路變成了現實的名利場。作為本該凈化靈魂的藝術,卻成為最功利的領域,對此,專家呼籲:面對藝考過旺的虛火,教育主體當反思責任、正本清源。對於家長而言,考不上大學並不意味著孩子比別人差,應該為孩子提供正確的價值引導;對於高校而言,爭搶招生帶來的利益份額不是長久之計,“虛腫濫胖”既害學生,又害學校。而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為保障招錄過程盡可能的公平、公正,出臺政策的同時更應對一些不合理亂象果斷説“不”——建立高效便捷的考試製度,規範雜亂的培訓市場,打掉“抱團”的利益鏈鎖,早日讓藝術回歸本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