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什麼是優秀的策展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0-12 11:13:17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亞洲策展人論壇案例展現場

日前,由廣東美術館和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的首屆“亞洲美術策展人論壇”在廣東美術館舉行。來自亞洲各國美術館、藝術機構及部分歐美著名藝術博物館的近80位館長及資深策展人就亞洲藝術發展問題展開對話。

美術展缺乏“亞洲意識”

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亞洲問題”正在超越地域而成為全球性話題。亞洲藝術的過去、現在、將來,亞洲美術館人如何探求“大國際”視野下的本土策展意識,今後亞洲各美術館之間的合作,都成為焦點。

近20年來,亞洲各國的當代藝術展呈現一派蓬勃生機,尤其是“雙年展”、“三年展”,仿佛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其數量甚至已達全球總量的1/2。據悉,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17個部門中,亞洲藝術部已然成為該館第二大部門,可見近年來亞洲特別是中國藝術的飛速發展。

然而,繁榮的背後,亞洲藝術發展也暴露出許多問題。不少與會嘉賓都意識到,在“全球化”意識的衝擊下,各國藝術都出現了同質化傾向。雷同的主題、相似的藝術作品,在亞洲各地的雙年展和三年展中屢屢上演。“從歷屆亞洲藝術展和各美術館的展覽中不難發現,亞洲意識一直被忽視。”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張晴説。“這些展覽不但可以在中國、日本、印度看到,而且它們的面目與歐美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説,缺乏亞洲意識是亞洲藝術目前的共同問題。”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亞洲在哪?”與會人士發出了追問。張晴分析認為,由於“亞洲”的概念是在近代被西方人強行植入的,亞洲人藝術自覺的形成需要一個過程。“過去亞洲的藝術家總是忙於應對複雜的國內問題,而對彼此之間的發展狀況幾乎從不關注。隨著全球化,亞洲藝術家和策展人也開始對共同面對的問題作出思考。”

那麼,應該如何強化“亞洲意識”呢?羅一平建議説:“對外,亞洲美術館應推出國際性、學術性和當代性的品牌展覽,並提出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價值主張;對內應立足本土,加強對區域文化的研究傳承和對當下社會的關注及藝術表現。但這些都依託于美術館的文化自覺和對藏品的長期研究。”

2013亞洲策展人論壇平行展之:未來屋——室內健身能源計劃

策展人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策展人”作為一種職業,最早起源於歐洲。17世紀後,私人博物館開始向公眾開放,博物館經常按時代或主題組織一些專題藝術展覽或陳列,於是出現了早期的美術館“策展人”。在中國,“策展人”的概念一般認為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逐漸形成的。但即便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也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策展人。2000年舉辦的上海雙年展,應當算作是策展人“首秀”。

張晴就是這個“吃螃蟹的人”。“沒有策展人,美術館就是被動的展覽館,有什麼展什麼。有了策展人則完全不同了,比如説我要請你吃飯,我會思考是在家做點還是去飯店。”張晴把一個好的策展人比喻為導演,要有思想,需要經過長期的工作歷練來吸收經驗。

近十幾年來,策展人這一身份在藝術界得到很大認同,與近年來中國藝術市場的火熱程度密切相關,一定程度上是基於藝術館、拍賣行、畫廊等諸多藝術機構的需要。

“前十幾年,美術館大幅縮水,有的地方僅靠出租場地維持,甚至有的都租給賣服裝的了。從幾年前開始,投資藝術的人大幅增長,藝術創造也就有所增長,對於藝術空間的需求就變大了。所以,現在全國各地,不管民營的、國營的,美術館都在增加。”湖北美術館副館長冀少峰説,這是美術館泡沫化,是一個假像。

之所以稱之為泡沫,是因為在冀少峰這些專業策展人看來,真正的美術館內部系統應當是一個知識生産系統和傳播系統。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策展人孫志新也表示,西方意義上的博物館本質上就是個教育機構,“策展人”的職能因此應當包括三種:收藏、策展、出版。中國如今的策展人仍主要集中在“策展”這一部分,對其另外兩個重要功能的拓展遠遠不夠,“一個美術館,並不是簡簡單單把畫挂在那裏”。

美術展飛速發展,大學教學科目卻缺位和脫節,這讓策展人素質良莠不齊在所難免。張晴認為,應該用呵護的心態來看待策展人的隊伍建設,給其逐漸成熟的時間和空間。張晴説,2012年開辦過策展人培訓班,課程包括藝術史方面的學術訓練和資深策展人帶來的實踐案例,還有政策法規學習,可以使學員基本不犯錯,但“怎樣才能把菜燒得好吃”,還得修行靠個人。“策展人是擁有學術能力、協調能力、運作能力的綜合人才,不僅僅是在做學問,而且要能去‘打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