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捐贈圖書入藏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

時間:2013-09-04 09:16:51 |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

教育>

6月24日,美國著名中國美術史學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捐贈我院圖書館的個人研究藏書共計一百一十二箱,2000余冊,從加州伯克利順利運抵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這是繼2007年貢布裏希捐贈圖書之後,學院圖書館接受的又一筆由國際頂尖藝術史學者捐贈的專業藝術圖書,對於我院未來學科建設、創作研究和教學,特別是對於拓展中國美術的學術研究和創作的國際視野,借鑒、吸收國際最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研究的成果,乃至在世界美術的語境來理解和認識中國藝術的偉大成就,都具有重要的學術資源建設意義。

高居翰先生曾長期擔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教授,他運用風格分析方法研究中國美術史,在世界範圍內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他的《氣勢撼人》、《山外山》、《江岸送別》、《隔江山色》等著作,在中國學界受到廣泛的推崇,知名度極高。而高先生本人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與中國美術學院建立了聯繫,此後,與學院保持長期的學術交流和往來,先後多次到學校講學,他是1997年中國美術學院設立“潘天壽紀念講座”的第一位受邀主講人。

今年年初,范景中教授獲悉高居翰先生有意將自己的個人藏書捐給中國美術學院,他深知此事意義重大,期望高先生藏書能夠落戶學院,與貢布裏希藏書形成互補。為此,他努力促成高先生捐贈個人藏書給學院的願望的實現。他在第一時間與學院院長許江教授和學院圖書館取得聯繫,得到了許江院長的大力支援和圖書館的積極配合。許江院長認為,高居翰先生代表了西方學界中國美術史研究的高峰,他的個人藏書對於學院的學術資源建設具有重大意義,他坦言自己也是高先生的粉絲。他要求學院圖書館把聯繫落實和接受高先生捐贈圖書作為圖書館的重要工作任務加以實施和完成,王讚副院長也對相關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圖書館成立了以館長張堅教授為首、館員曾四凱博士和藝術人文學院青年教師範白丁博士為成員的工作團隊。在美國普吉灣大學教授、中國美院客座教授洪再新先生,以及國際教育學院教師高昕丹博士所做的大量先期聯繫工作基礎上,工作團隊與高居翰先生和他的助手取得聯繫。張堅館長通過電子郵件往來,與高先生充分溝通情況,使他了解學院圖書館目前的開放流通現狀,消除他對捐贈圖書在未來的流通使用方面的一些疑慮,並與他最終商定工作團隊赴伯克利接受捐贈圖書的工作日程安排,以及圖書編目、翻譯、整理、聯繫與確定托運公司等事宜和細節。此外,學院辦公室、組織人事等部門也為圖書館接受捐贈圖書的相關事宜提供切實的幫助和重要工作資料與資訊。

圖書館工作團隊于3月6日抵達伯克利。團隊在伯克利經歷了20天的緊鑼密鼓的工作,按照預定的日程,完成了2000多冊的圖書整理、編目、題名和出版資訊的翻譯、裝箱及辦理托運的任務,全體人員于27日回國。回國後,又全程跟蹤這批書籍的國際托運進程,與委託運輸方保持即時聯繫,及時了解貨物在美國的出境許可、入境中國的海關檢查和運輸等環節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商議和尋求解決之道,最終使得這批珍貴書籍安全順利抵達學校。過程中,圖書館的牛筱桔副館長、辦公室、流通閱覽等相關部門積極配合,為高先生捐贈圖書落戶圖書館做了許多細緻的配合工作。


工作團隊在伯克利工作期間,高先生特意安排大家參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藝術史係、藝術史與古典學圖書館、伯克利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伯克利加州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太平洋電影檔案中心等學術機構和單位。而事實上,也正是在他引薦之下,伯克利加州大學藝術博物館和太平洋電影檔案中心亞洲部主任白珠麗(White Julia)代表藝術博物館向學院圖書館捐贈了700多冊近年來歐美國家一些重要藝術博物館的現當代藝術展覽的目錄,這些資料提供了許多重要的西方當下藝術創作和展覽模式的資訊。

作為一位傑出的研究中國美術史的西方學者,各種因緣際會,使得高先生經歷了中國美術史研究領域裏的一些重要事件,親眼見識大量中國古代美術的原作,也接觸到了當時在中國美術研究方面的一些最出色的學者和藝術家。他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到中國大陸是在1973年,他是作為美國考古學者代表團的一名成員,之後,就有了中美之間的著名的乒乓外交。他説,當時的中國,還沒有藝術史家的説法,所以,他的身份是考古學家。高先生在中國美術史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而歸結起來,他認為自己的研究所依託的是眼睛,簡單地説,就是要用眼睛、用觀看的能力來説話,要關注畫作本身,要倡導視覺藝術的研究,而他對自己的觀看能力也表現出了一種特別的自信。工作團隊在伯克利期間,因為是住在他的家裏,所以,經常有機會與他進行饒有興味的日常交談,涉及的話題非常廣泛,包括對當下美國學界的中國美術史研究的評點,他自己的研究方法與其他學者的區別,他與歐洲、中國的藝術史學者和藝術家的交往,他特別提到了在一次國際會議上與貢布裏希相識的經歷,與范景中教授首次交往的情形,他還論及了中國畫作的鑒定方法,建設中國古代美術圖像庫的設想,藝術史的風格分析和社會與文化關照的問題,早期德語國家學者的中國美術史研究的特點,以及近年來所從事的對於中國古代女性藝術家的研究等,而在專業之外,他談得較多的是欣賞古典音樂方面的一些感受和心得,在與他的交談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作為一位學術底蘊深厚、見解睿智和犀利的學者近乎孩童般的純真、坦率和些許的執拗。

高先生已屆耄耋之年,行動多有不便,日常活動的區域主要是在他的位於伯克利鎮的一棟二層小樓的底樓。目前,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製作中國美術和美術史的系列視頻講座上,他是希望讓自己多年教學和研究心得和成果通過網際網路的視頻課程在全世界範圍內傳播。不過,他也説,這些視頻課程並不是要去代替各個大學里正在進行的相關課程,而是希望它們能夠在世界範圍裏給對中國美術感興趣的學生、學者和普通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個進入和理解中國美術世界的通道。他相信,基於視覺分析和闡釋的藝術史,是可以超越語言和文化的阻隔的。在他的書房裏,並排放著兩台蘋果一體機電腦iMac,左邊一台存放著大量珍貴的美術作品圖片,一個龐大的視覺資料庫;右邊一台儲存文本資料,這兩台電腦恰似高居翰先生自由翱翔于學術天空的雙翼。

高先生捐贈的藏書主要部分是歐美國家自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史研究的代表著作,歐美國家的中國藝術收藏家的著錄和相關資料,以及西方學者翻譯和研究中國文化的各類著作,涉及的領域有中國古代文學,其中有宇文所安翻譯的《初唐詩》、《盛唐詩》);哲學類包括《儒家之道: 中國哲學探討》、《禪的精神:遠東地區的生活、工作和藝術方式》;宗教類,諸如《九歌:中國古代薩滿教研究》、《十至十七世紀道教文獻通論》;早期出版的畫冊,有日本昭和四年(1929)、大冢巧藝社珂版精印本《唐宋元明名畫大觀》、昭和六年(1931)大塚巧藝社珂版精印本《宋元明清名畫大觀》等。這批藏書對於我院的美術史研究和美術創作無疑是彌足珍貴的,某種程度上講,是彌補了我院圖書館典藏西方的中國美術史研究資料的缺憾,有助於我們在國際學術視野下審視中國古代美術的輝煌成就及其在全球藝術語境下的影響力,啟發和拓展我們對於自己國家的美術傳統的研究新思路和新領域。

高先生捐贈的書籍已經來到了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的新家,而面對這些穿越千山萬水、凝聚歷史時光的包漿的書籍,在我們的眼前是清晰呈現的高先生與這些書籍離別的情景:那天,他站在自家的小樓門口,與這些陪伴了他幾十年的老朋友們揮手告別,他説:“Farewell, my friends.”(再見了,我的朋友們!)。也許高先生今生已不太可能再來杭州故地重遊了,來翻閱、撫摸這些他所珍愛和熟悉的書籍了,但是,我們堅信,他的這些書籍是會把他的學術生命帶到中國美術學院的,它們會在學校的教學、創作和學術研究活動中,化身為一股薪火相傳、長盛不衰的力量。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