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書法課問題很多辦法也不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6-17 18:37:1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學習書法,不僅是寫整齊的中國字,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們在書寫過程中體會漢字的美感,培養對民族語言的熱愛。

一致贊同——這是今年2月,教育部頒布《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將書法納入中小學教育體系,規定中小學生須分年齡、分階段練習硬筆和毛筆書法的政策出臺以後,書法界的反應。在黑板變白板、鍵盤代替手寫、漢字書寫式微的當下中國,倡揚從小學習書法、了解漢字,在中國書協副主席蘇士澍和中國書協理事駱芃芃等書法家看來,是化解“漢字危機”的第一步:“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一些傳統的精髓在不經意間被忽視。中小學生可以熟練使用電腦,卻寫不出像樣的漢字,而且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在書法家看來,書法處在瀕臨被淘汰的邊緣,逐漸被電腦、iPad取代。學習書法,不僅是寫整齊的中國字,更重要的是促使孩子們在書寫過程中了解中國文字的歷史、中國文字的獨特構造,體會漢字的美感,培養對民族語言的熱愛。

利在學生,功在韆鞦。然而,看起來很美的“遠大前程” ,落地實施,卻有著令人無法忽視的困難——師資問題如何解決、教材怎樣統一、課時是否保證、設備怎樣更新……近日,在由全國政協書畫室、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書協、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台灣弘道書學會等單位主辦的中小學書法進課堂研討會上,海峽兩岸書法界、教育界人士為此交流心得、解疑釋惑。

校園墨香日漸濃

北京掛牌小學規範漢字試點學校,對如何進行漢字書寫出臺專門實施方案;南寧抽樣考核學生卷面書寫;常州實施書法教育“百千萬工程” 8年有餘,建立64家書法特色學校,培訓500多位教師、6000多名小小書法家;深圳保安黃埔小學實施“五個一工程” :每天認真習字一刻鐘、每週一節書法課、每週一份書法作業、每月一次書法習作展、每個寒假寫一次春聯。“書法使我對中國文化産生強烈興趣,上了中學,我還要繼續學習書法。 ”山東省德州市建設小學六年級學生陳紫晴説。來自深圳的教師鐘傳偉認為,漢字的基礎非常重要,中國人需要有對文化的認同感。

在書法教育中,師資問題仍是首要難題。一般學校難以保證每個年級配備專業的書法老師,不少書法課由語文老師或者藝術老師代替,更別提那些一個縣都找不出一個專業書法老師的中小學校了。有的校長也吐槽:沒有老師就要去聘,還得去找教材、增設備,由此産生了更多的費用,家長卻不願為此買單。“書法教育應定位於自身的學科系統基礎,加大對專業書法老師和兼職書法老師的培訓力度,組成教研組。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學教材研究室教研員周鳳甫建議,校際之間可以開展合作、互通有無,共同培育書法教師力量。

中國書協副主席陳振濂等書法家組織書法教師開展“蒲公英計劃” ,先期推出“3個100”:3年內,每年拿出100萬元成立專項基金、在全國招收100位老師、累計面授書法課100堂以上;廣東中山石岐中心小學校長李筠瑞介紹,學校制定新老師過關考核:上崗第一年的年輕教師每週交一篇鋼筆字、每月交一篇粉筆字和一篇毛筆字,制定教師計劃,舉辦教師書法比賽,促進教師群的墨香氛圍。隨著綱要的實施,各地也紛紛開展招募文化志願者組成講師團,開展書法送教活動;成立學校寫字教育工作室,一方面負責學生的書法培訓,另一方面可以組織教師外出觀摩交流。“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書法,寫一手漂亮的字,是門面,也可以調節身心,養成安靜的習慣。 ”深圳市蓮花小學數學教師許艾拉認為。

多渠道並舉,形成培養培訓的長效機制,解決師資問題,書法教育還要制定課程標準,有序安排教學計劃,實現循序漸進,需要構建教學系統,發揮綜合效應——如果沒有教學大綱,沒有像樣的書法教材,書法教育也是形同虛設。

台灣書畫教育協會名譽董事長蘇安德認為,教學應有系統,授課和教材得讓學生一聽就明白;台灣明道大學書法研究所教授陳維德亦認為,教材應當關注實用性、筆法、字法、偏旁的使用,以及趣味性,依年級循序漸進,“如果三年級到六年級,都在教‘永字八法’ ,那就是敷衍” 。中國書協理事、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葉培貴認為,教材範本應選擇經典作品為宜,既滿足於全體學生提升書寫水準,又不礙于學生在藝術上的未來發展。“過去的教材往往局限于書法史的內容,缺失了書法可以表徵的中國文化和精神的領域,而且有不少以激發興趣為名,完全出於民間傳説的小故事充斥其中,還有描頭畫尾的方法。 ”他認為,書法界和教育界應當嚴格審查教科書,“畢竟,書法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內容,旨在提升國民文化素質的基本水準,又實現其精神品質的提升” 。

“讓兇手變助手”

有些教育者發愁,教師和教材的困難解決之後,設備的問題會接踵而至。“在數字化時代,我們要思考,如何讓年輕人透過數字化程式認識和喜愛書法,才是王道。 ”台灣淡江大學教授張炳煌介紹了學校開發的“數位e筆”工具,借由數字化的演示,學生可以看到教室和經典法帖的筆順、運筆過程,改變傳統字帖的呈現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結合。“電腦是個兇手,那我們就去理解它,讓它從兇手變成助手,幫助學生對書法産生興趣,進入堂奧。 ”張炳煌如是説。

為了淡化課程的色彩,廣東中山石岐中心小學想了很多辦法。“我們舉辦名家講堂、書法欣賞講座、猜篆字、猜燈謎活動” ,據李筠瑞介紹,小學還有一個木棉書社,定期舉辦書法比賽和書法義賣。澳門書協主席連家生將目光放得更遠,澳門書協與中國書協合作辦班,很多參與者是書法老師,濠江蘭亭中學的建立,也為加強澳門書法教育業界與內地書法搭建支點。

珠海一中教師朱榮輝有個通過AFS組織交換來的17歲外籍學生馬塞羅,中文名叫小虎。老師不會英語,就比劃著教他,而小虎在第一次學習寫字和毛筆的使用時,就思考“這種寫法如何是一種藝術形式,它與西方藝術如此不同” 。“每週,我都能得到有趣的教導,我希望回到義大利,能找到一所學校繼續學習書法,我在義大利,也許可以傳播中國藝術和中國文化的同時,教書法給一些我的朋友。 ”這和于右任先生所説“寫字是人生最快樂的一件事”異曲同工。

周鳳甫認為,良好的書法習慣、熟練的書寫技能和書法藝術欣賞的能力,是中國人應有的基本素養。書法教育不只是讓每一個學生成為書法家,而是讓每一個孩子寫一手好字,了解傳統文化,併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書法教育的真正落地,應改變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學習書法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以塑造健全、獨立的人格,國民的審美能力才會變得豐盈而具有想像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