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畢業創作進行時】徐唯辛:畢業創作思路是前提
每年的3月到6月份總會是那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最為忙碌的日子,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於擁有更高學歷的人都在進行著最後的衝刺,畢業創作的作品成色怎樣,都會在這段時間內展示給大家。美術學院的學生從這一學年開始,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畢業創作上,這也是對學生生涯的一次考驗,而導師在對這些畢業創作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學生創作的想法、思路再到實施以及最後的定稿都與指導老師息息相關。
“學生的畢業創作從畫草圖開始”人民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徐唯辛這樣介紹道。“一般來講,在最後一個學年開始的時候,老師就已將開始對學生的畢業創作進行安排佈置。先從勾畫草圖開始。在我們學院畫室是分開的,在油畫專業當中有兩個工作室,各自的風格也都不一樣。在當時我也曾主持過一個工作室,現在換成丁方擔任指導老師了。我的工作室當時主要強調藝術與社會的聯繫,而另外一個工作室則講究個人感受,由閆平老師在帶”。
在學生完成草圖之後會有一個集中看稿的環節,要求學生比較具體的闡述其創作的思路。好的通過,而差的自然就要否定,然後重新再做。對於比較優秀的稿件,教師也會就作品的細化和完善工作與學生進行溝通,等到這些初步都確定了的時候,也就可以進行大稿創作了。最後等到畢業展出的時候同時還會對畢業創作進行點評,有的也會對優秀作品進行評選。藝術院校的畢業創作來講大致便是這樣一個過程,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思路和想法是創作的基本前提,創造力則緊隨其後,教師則是從審稿到定稿再到實施和呈現的監管者,任何一方的失誤都會導致作品最終的不圓滿。
老師直接握有學生畢業創作的“生殺大權”
除了擁有在畢業創作最初定稿時的生殺大權之外,老師在學生整個的畢業創作過程中還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好的老師不僅體現在對於學生最初草稿的把握上,更在於能否將學生的潛質很好的發掘出來,讓學生借助以此完成畢業創作來凸顯其個人藝術價值。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也顯得尤為重要,在徐唯辛看來,“好的老師通過誘導學生,激發出他們更好的潛質,並在草圖階段就能找到一些好的的苗頭,反之,一些水準不夠的老師則很有可能將學生的一些好的苗頭扼殺掉。同時,在與老師的溝通過程中,學生對於藝術的表達能力也非常重要,就比如在一個很好的題材面前,卻因為自身功力的不足,無法進行充分的闡釋,從而引發對創作思路的歧異理解。”
四年的學習成果是否能在畢業創作當中完全體現?答案顯然是不能。目前國內大多數的美術教育依舊還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模式當中,教與學也似乎還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由於藝術創作的特殊性,任何一個成功或者不成功的個體經驗都不足以構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由於缺乏足夠的甚至毫無社會經驗可言,其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現狀缺乏真實的體驗,而完全依靠從高中到大學的知識儲備來進行藝術創作,顯然無法做到與真實的社會産生共鳴。徐唯辛也談到,“目前的學生太過於年輕,而畢業創作也越來越不能體現學生在四年大學生活中形成的藝術觀。他們對於社會沒有觀察力,現在學生都是畫點兒自我的,就像是自言自語的東西,一看就知道完全是學生的生活,因為他們的眼界不夠開闊,沒有到社會去走一走;對社會和生活的真諦熟視無睹。另外就是他們的閱讀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要有認識才能有對事情的觀察,如果事先都不閱讀,相對來講,創作就顯得非常膚淺。所以我常説,心裏有,才看得見,”
雖然學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在徐唯辛看來這是正常的,沒有太大關係,畢竟藝術觀的建立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目前的學生可能只是學到一點方法,東西雖然很幼稚,但每個藝術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當你隨著閱歷的加深,閱讀廣度和深度的增加,思想的加深,作品自然也就會變深。但也並不是説作品深了就可以成功,在藝術行業真正成功的人數還是比較少的,這也是眾多藝術學子必須面臨的一個很殘酷的現實。
同時,徐唯辛還對人民大學的學生創作進行了介紹,“由於我們處在人民大學這樣的人文社會學科綜合平臺上,學生的人文素質相比一般的獨立藝術學院是不同的,人文情懷要多一些。創作技巧上也許有點兒問題,因為學生太年輕,我們主要看的是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之後的發展,所以説對學生不是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最主要的是想教給他們一個好的創作思想的方法,讓他們將來能夠走得比較遠。”
抄襲作品的出現説明老師眼力不夠
畢業創作雖然在徐唯辛眼中或許看的並不重,這是因為他將目光放的更為長遠,但就一些即將畢業的學生而言,畢業創作則顯得十分重要。已經有無數的例子在證明著一件好的畢業創作作品足以讓一位年輕的藝術家縮短一些不必要的奮鬥時間。而在這些成功事例的鼓舞之下,一些不太明智的年輕人卻將過多的精力放到了創作之外的投機取巧上,換句話説就是借用一些成功的但看上去在中國還沒有多少知名度的優秀作品上,而這樣的行為我們也可以用抄襲來形容。
抄襲當然已經不再僅限于畢業創作當中,在一些成名藝術家的作品目錄當中,我們也能看到某些似曾相識的面孔,而有著多年教育實踐的徐唯辛卻表示從來沒有在自己學生的畢業創作當中看到抄襲作品,“我還沒有在我學生的畢業創作當中看到有抄襲案例。當然老師也要眼界開闊,如果老師都不知道這是抄襲,這就説明老師也是有問題的。但還有一個則可能是構思撞車,因為現在中國雷同的情況還是很多的,比如畫面呈現有點兒像,但又有個人的東西,這也還説得過去,因為很多題材都是相同的,往往就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只要有部分是可貴的,是獨創性的就可以。但如果有相似的形式,那作品就是有問題的。目前我們學校還沒有碰到明顯的抄襲情況,我想學生只要稍微有點兒常識和判斷力的就不敢這樣,我目前沒有碰上這種情況,如果見到了我會暗示他,告訴他你的創作是別人做過的。”
畢業即失業搞清楚學藝術是為了什麼
畢業等於失業,這對於很多即將面臨畢業的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嚴酷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而如今,漂泊在北京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面對競爭日間激烈的藝術生態,即將走出校門的學生究竟還有哪些選擇,或者,除了畢業之外,他們還可以有別的選擇嗎?
徐唯辛對於這個問題顯然有著足夠的認識,“畢業即失業,這是一個嚴酷的問題,特別是學純藝術專業的學生,因為大部分都想當職業畫家,可以説是失業,也可以説他有職業,總體不像過去一畢業馬上會有工作分配,當然工作是不是理想的是另外一回事,而現在解決工作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這一點也是我一直強調的藝術這個職業是有很高風險的,它最後的結果很可能是讓你的生活很清貧,能夠找到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這一點我都有跟學生講清楚過。學藝術要真正愛藝術,就要甘願清貧,而現在社會上炒的那些千萬級的藝術家,其實數量是很少的,這無形中讓學生對畫畫産生了錯誤的理解,而在我認識的職業藝術家當中真正有工作的很少,大部分人都在晃蕩,有的開輔導班,有的當職業畫家,還有一些到處教學生,也有個別有關係的在文化館工作,這都算是不錯了,有穩定的收入;另外一大部分人都還是在漂著。所以我跟年輕藝術家講,要認清情況,要真正熱愛藝術,就是窮也很高興。當年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都是喜歡藝術,心裏快樂,有困難也不怕。”
徐唯辛一再強調,即使生活再清貧,只要喜歡藝術,內心也一定是很充實很快樂的。搞藝術不等於“悲慘世界”,這裡邊有痛苦也有快樂,有很多人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著這個不容易實現的夢,這便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因此,如果你一旦選擇了藝術這條路就要搞清楚自己學藝術是為了什麼,如果是理想,那就要耐得住艱苦和清貧、耐得住寂寞更要耐得住別人的不理解。所以,根據目標來選擇自己的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