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中國畫壇弊端值得年輕藝術家重視 遵循規律方能發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7 09:34:52 | 文章來源: 99藝術網

藝術教育——我們自打元朝之後便成了一種派系教育,結果是大家畫的東西千篇一律

丁紹光先後在世界各國舉辦了1000多次個人畫展、在全球1500家畫廊中都有其作品在銷售,他在美國已經生活了20多年,有著豐厚的國際閱歷。或許是因為跳出了“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圈子,丁紹光提及的問題句句見血。他認為我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藝術教育的問題。

他説:“20世紀現代文化藝術運動開始後,西方畫壇變化很大,産生了很多的流派,以往他們的繪畫都差不多,都是非常寫實的那種,但現在已是風格各異。相反,我們的藝術教育方式自打元朝之後,便成了一種派系教育,就是你學我的畫,用我的繪畫技法,延續我的畫風,如果你不這樣,那就算是我的畫派斷根了,這樣的教育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畫的東西千篇一律。”

近代國畫大師黃賓虹説過的那段名言曾給丁紹光很大的影響,也恰好證明了他所提到的這一現象,黃賓虹曾説:“唐畫如麴,宋畫如酒,元畫如醇,元代以下,漸如酒之加水,時代愈近,加水愈多,近日之畫已有水無酒,故淡而無味。”丁紹光解析道:“自元朝之後,我們是一代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舉個簡單例子,就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一些畫家的畫上寫道:‘摹什麼什麼’,這個字用現在話來解釋就是‘我在抄襲誰誰誰’。藝術強調的是個性,這種派系教育其實恰恰扼殺了我們的創作,偏偏我們自己卻毫無覺察,反而還以此為榮,認為自己的畫有‘根’。我就見過我們很多著名的教授就在犯這樣的錯誤。我覺得一個好的教授教十個學生就要啟發他們創造出十種風格,他把學生教得和自己一樣那不符合藝術教育的規律……我們現在有很多很有才華的年輕人,但能走多遠,就要看他們自己了。”

創作心態——老一輩太保守,年輕人趕時髦

此外,丁紹光還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其實是美醜不分,不光是畫家,連畫評人、撰寫中國繪畫史的人都是這樣。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沒能正確地放眼世界。”

對於老一輩畫家,丁紹光説:“包括我在內,我們這批人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太保守。很多中國畫家出國後一成不變,他不去看人家的,不去學習人家的,甚至他的生活圈子還是那麼一點點大,完全就是從國內的一個大華人圈轉移到國外的一個小華人圈,他們對西方繪畫的了解還不如國內的人。這樣只能越畫越差。這樣的人有相當一大批,他們不從傳統中吸取精華再創造,而就是一味簡單地繼承,這簡直就是食古不化。”

而對於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趕時髦,就是西方出現什麼潮流,他們就跟著跑,還覺得自己挺前衛。有一次,在美國一個大學為中國的幾個所謂比較前衛的年輕畫家搞了個畫展。我為此後來還跟那個學校的校長、教授吵了一架。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其實並不是把我們的這些畫當作什麼好東西來讓學生看,而是告訴他們:‘看,就是這些東西,我們曾經有過,現在傳到中國去了。’——實際上我們當的就是一個反面教材,我們的這些畫家卻還不知道,以為自己的作品在美國都有學校給辦畫展,很了不得呢。”

“再説我們的美術史。”丁紹光繼續不吐不快,“當然我們現在寫得已經好多了,但對封建社會時期的藝術家的有關描述卻還是不公正的,應該重新寫。舉個簡單例子,我們歷來把‘文人畫’視為唯一的正統,這是絕對錯誤的。當然,文人畫在中國歷史上是很重要的,我也不否認那些名人中出了很多了不起的藝術大師。但是問題在於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由於他是個什麼官,是個什麼皇,會畫個什麼竹子、石頭、鳥之類的就被冠以畫家的名頭,而你再看看那些敦煌壁畫、雲岡石窟、馬王堆、秦始皇陵裏的藝術作品,那些創作者在中國畫史上僅僅被定義為畫匠。我們知道,那些雕像做起來,別的不説,光泥巴就要被人踩上幾千遍,這需要付出多大的熱情!那些帶著狂熱的宗教崇拜,付出了畢生精力的人才是真正的專業藝術家。而在我們的歷史上,這些無名的藝術家卻毫無地位,毫無地位!”

丁紹光連續兩個“毫無地位”之後,頓了一下,繼續道:“遺憾的是我們總認為文人畫是高的,民間的東西是低的。這種觀點如果還延續下去的話,我們根本沒法去跟世界進行對比、接軌。”

在記者看來,丁紹光的這段陳述已經超越了藝術的自身領域,中國人對藝術家乃至文藝作品的評判和定位,所受到的限制歷來就不會也不可能那麼簡單。

藝術視野——如果你不注意世界的變化,只能被淘汰

丁紹光先生在談及給中國年輕畫家的建議時提到:“不要跟著洋人跑,創造自己的鮮明文化,注意跟世界交流,讓自己的作品經得起世界的考驗。”尤其這最後一點,是丁紹光認為我們目前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那就是“我們缺乏對全球化進程的理解。”

他説:“全球化會帶來全世界人的檢驗。你不可能説畫一張畫就北京人喜歡看,除了北京人全球人都看不懂,這是不行的。現在社會發展這麼快,通訊這麼發達,很多東西如果你不注意世界的變化,你只能被淘汰。比如吳大宇,他是吳貫中等人的老師。在他去世的時候,我見過他的作品,那真是太棒了,帶有中國色彩的大寫意。可是你現在去推他,已經推不出來了,因為這種類似的東西在西方已經有了。跟他同時期、畫同樣風格的人已經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吳大宇真的是可以在國際上産生影響的大師級人物,只不過是因為作品拿出來的時候已經晚了。”

當然,人與人的追求不一樣,如果想要被社會肯定,丁紹光的建議是:“不能只是埋頭畫畫,必須了解、積累各方面的知識。我當初剛到美國時就是逛各大藝術館,看人家的作品現在是什麼樣,以至後來我決定了我要創作什麼樣的東西。與他們都不同,這才能成功。我們現在很多畫家閉門造車,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創造了這個那個畫法,什麼什麼畫風,但如果你要多看看世界的,你會發現,其實你的那些東西早都有了,有的甚至在18世紀時就有了,你説你還怎麼確立在國際畫壇的地位?我還遇到過一件事,就是國內的一個年輕畫家把自己的一堆作品,寫實的也有、寫意的也有,拿來給西方國家的一些展館看,想辦個人畫展,oil painting人家當時就給拒了。理由是‘你連自己畫什麼風格的東西還沒定下來呢’。”

藝術市場——國內藝術家在處理個人創作與商業需求這對矛盾時捉襟見肘

最後一個問題,也是丁紹光打算在這次“兩會”期間反映的內容:“雖然我這次是列席會議,但如果遇到相關領導,我一定要反映一下,就是我們藝術的商業化問題。我們還沒有一個很成熟的藝術市場。這個市場與別的市場還有很大的區別,它還包括意識形態的東西。而要建構一個比較健康的全面的藝術市場我覺得要有這麼幾個因素,一是藝術家、二是畫商、三是評論家、四是收藏家。”

丁紹光具體解析道:“對於藝術家,要給他們一個真正的自由創作空間,畫商們不要去限制他,不要對藝術家指手畫腳,藝術家享有至高無上的創作權利,而把經營方面交給畫商。我就見過這麼一件事,一次我們竟然有幾位畫家在美國當場聯合作畫,你一棵樹,portrait painting我一塊石……當時就有西方業內人很認真地問我:‘他們不是同性戀吧?要不怎麼配合得這麼好?’這件事説明,在西方,人家認為繪畫是很個人、很個性化的藝術,還是那句話,越是好的畫家個人風格越強,越不可能與別人合作,像這樣配合得如此渾然一體,只能證明我們的作品沒有個性,這還是派系教育的惡果,這是嚴重違背藝術創作規律的!”另外,從另一方面看,我們這些畫家之所以如此炫技,背後是否受了商業利益的驅使、是否抹不開商家的‘要挾’,也都很難説,但不管怎樣,國內藝術家(不光是畫家)在處理個人創作與商業需求這一對矛盾時,確實有些捉襟見肘……”

“至於評論家,portrait painting則應該和畫家、畫商都是好朋友,從更高的地方如哲學的角度來給畫家們的作品定位等等。”最後,丁紹光特別強調“還要有一個健康的收藏家隊伍,要把對藝術品的收藏作為一種對文化的支援、一種帶有社會責任感的理念傳播出來。”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他有感於“在西方,每個國家的作品基本都有本國人購買收藏,而我們卻不是這樣,這對保護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非常不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