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十位民國學者影像手跡展開幕 用教育救中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09 11:27:55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蔡元培的北京大學校長任命狀。

胡適的題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民國是一個遠去的時代,卻通過十位先生的“回來”讓觀者再度觸摸到那段歷史。近日,“《先生回來》致敬展”在798聖之空間藝術中心開幕。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等十位民國先生的圖像、手跡、影像以及“故紙溫暖”和“老課本”系列,聚焦了民國國家講壇上的大家身影。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10月31日。

十位先生立體呈現

“那些背影,一個民族的正面”,聖之空間藝術中心入口這幾個碩大的字讓觀眾進入到民國回顧及文化追思之中。這次展覽自開幕以來便積蓄了大量人氣。主辦方負責人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李小山告訴記者,據統計,展覽開展以來每天觀眾達到3000余人。

環顧展廳四壁,十位民國先生的大圖像赫然在目,他們分別是蔡元培、胡適、馬相伯、張伯苓、梅貽琦、竺可楨、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陳寅恪。展廳正中的展櫃內陳列的則是這些先生的手跡。而在一邊,數十位觀眾則被一部有關先生的紀錄片吸引。

事實上,這次展覽便起源於這部名叫《先生》的紀錄片。“《先生回來》”展覽策展人鄧康延20多年前便對民國文化名人的結局感興趣。兩年前,鄧康延和他的紀錄片團隊開始通過鏡頭尋找最初十位民國先生,並延伸出一次展覽。

今年8月,“《先生回來》”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展出時便引起轟動,此番“先生”們更是到了京城。圖像、手跡、紀錄片的呈現,讓觀眾再次觸摸到民國先生的背影。

對於此次展覽的舉辦,策展人之一鄧康延指出,先生是民國國家講壇上的大家身影,揭示著中國教育的宏觀走向和個性榜樣,可為今日中國教育立鏡一面。

三大系列重溫民國文脈

致敬展上除了“先生”部分,還有兩大系列“故紙溫暖”和“老課本”也從另一個側面呈現了十位先生的教育風範以及民國教育的精髓。《新月》《小説月報》《良友》等讓觀眾感受到了故紙溫暖,而從《民國小學二十課》等展覽內容中,觀眾則與民國教育精神不期而遇。事實上,蔡元培、胡適、晏陽初等人都曾為民國學生編過小學課本,這樣的歷史細節此番得以再現。

“《先生回來》展除了先生的圖像、影像,又加入了民國書刊的‘故紙溫暖’和‘老課本’系列展,讓先生、學生及其文略,相聚一堂。時空再遠,一脈相連。”鄧康延指出。

聲 音

這些年,整個中國文化界、學術界都對民國歷史進行反思。應該説,民國時期有一段黃金時期,文化大家、教育家都是大學者。而且民國大學者也是20世紀最多的,在整個20世紀學術史中,這些民國大家都是能立得起來的。舉辦這一展覽,是希望通過民國這十位大家的精神、風範引起我們當前教育界、學術界、文化界的反思和借鑒。

現在教育産業化,高等教育官場化,而在民國時期校長就是個學者,民國這些先生的精神都在現代化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留下了一筆。

口述:李小山(湖南美術出版社社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