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創作抄襲門”事件剛剛平息,新學期已經到來,新一屆畢業創作又要開始醞釀了。美術院校的畢業創作抄襲現象暴露出高等院校美術教育的深層次問題。事實上,“抄襲門”背後隱藏著一種已經逐漸被人們熟視無睹的“隱性抄襲”教學現象,需要更加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千軍萬馬“跳龍門”
都説美術高考文化分數線低,臨時轉學不到半年的考生都進了美術院校。何不一試,果然高中。一時間,美術成了過不了“獨木橋”的考生的一塊救命“跳板”。據説山東的高中校長最有“遠見”,把文化成績差的學生一概轉到美術班,不管是否有天賦,也不管是否有興趣,重要的是升學率高了。近些年,有的省份美術考生甚至突破十萬人,一到考季,四處出動,浩浩蕩蕩,氣象蔚為壯觀。
一朝一夕“搞定”
已經進了大學還拼命讀書,那是“書獃子”。就業靠的不是知識和能力,而是“拼爹”、“拼人脈”。不過,學會如何應付考試倒是關鍵的,過不了關就無法畢業。閉卷考試有嚴格的規章和制度,要抄襲,手段得高,技術得新。當然,美術就簡單多了,畢業創作是“開卷考”,況且,美術的抄襲很難界定,畫面稍加變動,問題就解決了。
畢業創作拖到中期才動手的算是“先進”分子,“高手”往往最後幾天才迫不得已匆匆了結。如何能夠怎麼快?所謂的畢業論文不都是網上下載、東拼西湊,剪刀加漿糊,三兩天就“OK”的嗎?甚至有“雷人”自爆:一個晚上“搞定”。畢業創作一樣會有“絕招”。
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魚”
如何觀看,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理解藝術的本質,如何深入經典美術的審美內核,如何面對美術探索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等等,這些“苦澀”的方法內容,自然難以獲得勉強轉學的美術生自覺接納。看來,授人以“漁”既難了老師也苦了學生,倒不如直接授人以“魚”更加輕鬆、實惠。於是,一些“明智”的教師紛紛替學生謀求一條畢業創作的“捷徑”。首先,他們會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長”,如:喜歡死磨硬摳的,善於“玩”刺激的,不願花費精力而好搞效果的等等,分別選取一個當代畫家(最好是“獲獎專業戶”)做樣板,一一對號入座。然後,引導學生從其作品中吸取“養分”,這幅構圖非常別致,“套用”一下;那幅筆觸和肌理效果頗有視覺衝擊力,不妨“搬用”;這幅表達方式很當代,趕緊“借用”;那幅有幾塊顏色很現代,直接“挪用”……掌握了這些“學術”要領,創作就如探囊取物一樣方便。經過“套用”“魚”頭,“搬用”“魚”身,“借用”“魚”尾,“挪用”“魚”翅,一條頗具“個性”的“魚”已經躍然紙上。最後,這場班級的畢業展覽,自然內容“豐富”,形式“齊全”,風格“多樣”,幾乎成了一場微型的“全國美展”。授人以“魚”也就成了“優秀”的教學範式。
“明智”的教師雖然以“因材施教”的名義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掌握了熟練“科學”方法的美術創作“能手”,並往往得到教學考核的普遍認可,但它給年輕學子灌輸了一種影響一生的、帶有抄襲性質的、討巧的創作意識,從而遏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成長,而這些所謂的個性化作品,本質上是一種“剪刀加漿糊”式的隱性抄襲作品。
美術高等院校頻發抄襲現象是可怕的,但完全抄襲的作品畢竟只佔少數,更可怕的是數量驚人的“隱性抄襲”被人們所忽視。這種抄襲是隱形的、內在的,因而比少數顯性的抄襲事件具有更大的隱蔽性和更持久的危害,將影響一代人,甚至一個時代的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