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上大美院院長汪大偉專訪: 為共和國美術教育史奠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28 10:57:21 | 文章來源: 東方網

當提到美術、經典、大師,我們會想到齊白石、張大千;當提到美術教育,我們會想到首開人體模特寫生的徐悲鴻。可是在上海書展中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叢書《美術大師教育經典》中,既沒有提到齊白石、張大千,也沒有提到徐悲鴻。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在書展現場的東方網視頻演播室中,對叢書的編纂者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美協副主席汪大偉先生進行了採訪。

 

東方網收藏頻道記者:各位東方網的網友大家好!這裡是位於上海書展現場的東方網視頻演播廳,我是主持人宋振喜。今天我們邀請到的嘉賓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美協的副主席汪大偉先生。如果大家對汪院長不是很熟悉的話,那你一定去過南京路的下沉式廣場或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世博博物館。這些都是汪院長整體設計的作品。汪院長,您能幫我們解讀一下“大師藝術教育經典”這套叢書嗎?

汪大偉:這套叢書是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設項目”支助,和上海書畫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這一套大師藝術教育經典。

最初我們想通過對共和國的藝術教育進行梳理,在梳理過程當中發現:每一個學科每一個專業都有這麼一個帶頭人,而這個帶頭人恰恰也正好是他們在共和國成立的時候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學校,從一個全新的專業開始當學生,後來在專業過程中,他們又成了這個專業的帶頭人,又成了教師,又對這個專業的發展傾注非常的全身心的心血,把這個專業打造成現在國內的都是一些品牌學科。

嚴格意義講,他們是共和國美術教育的奠基人。而這個奠基人,我怎麼去給他定義?實際上我們講到中國的藝術教育,大家馬上就可以想到是徐悲鴻,想到是劉海粟,他們是開創了中國的藝術教育的先河。在共和國的美術教育中,我們叢書裏這十位都親身經歷了這個學習過程,也親身經歷了這個教學過程,又對整個教學體系進行自己的完善,構建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帶出了一批一批藝術大師和成才的藝術人才。他們可謂是共和國建立的新型學校的美術教育體系的奠基人。

我們選的這十位,國畫是方增先,國畫工筆是顧生岳,油畫是靳尚誼,雕塑我們選的是潘鶴,美術史論選的是王伯敏,另外還有兩位老外。你會覺得很奇怪,他們是造型藝術教育的佩希科夫和玻璃藝術的布華頓。

所以,整體來講,這套書就是共和國美術教育的奠基石的教育大師們的經典。每個人都分為三部分,藝術人生、藝術觀念、美術教育的觀念。這套書某種程度上是做一種是史料性的記載,這十位大師是今後在研究共和國的美術教育史過程當中繞不開著十個人。

我們編撰的那個過程前後經歷了五年的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套叢書也是一個經典,一個奠基石。

東方網收藏頻道記者:這套叢書前後經過5年時間的編纂,一定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和花絮,包括書中的精彩章節,您能讓我們的網友“先聽為快”嗎?

汪大偉:首先是要感謝那些老先生非常支援、配合。他們願意把自己的甚至包括最早的五十年年代自己做的讀書筆記拿出來,把自己的教學筆記拿出來,包括他們和學生交流的一些書信都把拿出來,供我們收錄。在老先生的配合下,在老先生的支援下,特別是老先生的家人們也都很支援。

比如當時我們第一個找的方增先老師,我説:“方老師我們想給你做一個教學總結,因為你畫冊出的很多,大家對你的作品都很熟悉,但是對你的藝術教育呢,大家並不了解,特別是你帶出了這麼多的國內都是赫赫有名的學生”

方增先先生最初表示,説大夥太忙了寫這書很累的,他自己事情也多,再説呢他希望能將自己有生的精力集中在創作、教育上。但後來談到他的老師潘天壽,方增先説現在有很多研究、解讀都偏離了潘天壽的原意,曲解潘天壽,並誤導現在的許多學生。方增先先生馬上就意識到,他有這個責任把自己對美術教育的經驗、教訓、堅持的東西要系統的留下。由此,我們獲得方先生的支援,在關於他的章節中,增加了許多方先生的教學體會、學生的寫生實習、還有很多學生回憶方先生的教學等很多好的內容。

在我們的訪談中,我們發現,不同於一般的市場化書籍,這套叢書更多的是為我們的共和國美術教育史樹碑立傳,歷史五年,不但內容豐富、翔實、來源可靠,選取角度也獨到和有歷史意義。

此外汪大偉院長還談到在藝術品市場化、商業化的背景下,美術教育如何與上海的發展同步、服務社會。對於有治愈美術創造、創意設計的年輕人來説,具有很高的參考借鑒價值。(文字來源於訪談視頻錄音,整理後未經本人審閱)(東方網: 宋振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