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年輕藝術家被稱"果凍一代" 對公共事務毫不關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7-27 10:00:31 | 文章來源: 國際線上論壇

又是一年畢業展。近幾年對年輕藝術家概念化的貼標簽運動,以及“年輕藝術家沒有人文關懷”的爭論不斷。或許,集群性的藝術作品展,能夠為當代青年藝術學子起到最為直接的“正名”作用。

中央美術學院劉涵的燈光雕塑《門裏門外》 ,兩件很小的作品,門裏是樓梯或者走廊的一隅,門外卻是整個世界的喧囂景象。這件作品放在“2012之舟:‘富隆杯’當代藝術院校大學生年度提名展”上,似乎成為對當下年輕創作者的一種隱喻:擁抱自我,而同時放眼世界。

草莓、果凍、卡通一代?

近幾年,以“果凍時代” 、“卡通一代” 、“青春玄幻” 、“超級英雄” 、“E時代天使”為名的青年藝術家展覽層出不窮, “草莓族” 、“果凍時代” 、“新動漫美學”等針對年輕藝術家的“冠名”也曾風頭一時無兩。如今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速度較之其他國家的當代藝術,令人始料不及;而這其中,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態被業界寄予厚望,其充滿激情和創想的新鮮血液在藝術中涌動,亦代表了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現狀與走勢,而令人格外關注他們的藝術生涯。陳漫、張鵬、金釹、熊宇、陳可、高瑀、李繼開、楊靜……已成為青年藝術家的個中翹楚和職業偶像,被策展人貼上特色鮮明的標簽而進入“展覽-畫廊-拍賣行”的流水線作業,成為不少剛走出校門的藝術大學生的夢想星途。

在很多批評家看來,“果凍一代自由而孤寂、開放而自我、純粹而貧瘠” ,青年的成長環境與知識結構,使得他們與社會的關係既敏銳又游離,情緒的波動與社會資訊符號得到鮮明的反映,使得“70” 、“80”一代藝術家,更願意用虛擬的方式創作藝術。策展人陸蓉之曾説,動漫已經深化為世界各地青少年彼此之間的溝通符碼,他們的繪畫語言進一步的消解和視覺形態的進一步圖像化,成為一代藝術家的共同特徵。

這些虛擬化、平面化、卡通化的圖像,曾經成為藝術潮流,可如今若有人還將之視為“太陽底下的新鮮事” ,可就真OUT了。希臘懷疑派哲學家卡涅阿德斯曾説:“同一時刻出生的人,其氣質命運迥然不同” ;孔子亦曾講“五十而知天命” 。基於此,中央美術學院的高榮國拍攝50歲以上的同卵雙胞胎,通過攝影作品,我們發現,他們和她們,曾經有著同樣的面孔,生活在同樣的家庭,長大後卻由於各種原因出現了明顯而令人驚異的變化。而湖北美術學院的曾露林以瓷為材料製作雕塑《清潔》 ——清潔用品貫穿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這些過程也是私密的內核,有著獨特純凈的精神氣息,反射出面對自我的一種反省與思考。曾露林以陶瓷材質製造出極富質感的純白世界:輕薄的手紙、柔軟的毛巾、墩拙的香皂…… “傳統的藝術門類——國油版雕,都在青年人的手中加上了其他媒材——比如在雕塑中加入燈光,版畫加入有機玻璃材料,絹本繪畫以光投射到墻上,呈現另一種圖像。 ”今日美術館藝術總監、本屆展覽評委會成員徐累在談到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時,笑言“甜蜜的煩惱”是對媒材的著錄繁瑣。通過現實意象的分解與重構表達充滿人文意味的哲思,或者側重都市新材料引起的心理衝擊,或者工業與村落並置泛起的時空慨嘆,又或者自身生活壓力下的掙扎與吶喊,在這些年輕藝術家看來,只有突破媒材的固定概念和表現能力,才能傳達自身流動的、鮮活的當下體驗,展現秉持心性的藝術表現意趣。“現在年輕人在創作手法上向兩個方向走:傳統手法基本元素的應用——比如純以素描為創作手段,或者浮水印版畫,效果非常好;要麼就做實驗做到極致。二者相互呼應,其實二者之間選擇的餘地也很大。 ”徐累説。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