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京劇擂臺賽重藝術更重人品 培養優秀青年演員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2 13:59:13 | 文章來源: 北青網


  北京京劇院提出全新人才概念 成名成家新中國成立百年見分曉

從50人到60人,從主演到主配演及演奏員,從武戲允許摺子戲到無論文武都要大戲,剛剛拉開帷幕的北京京劇院2012“魅力春天”青年演員演奏員擂臺賽,無論規模還是規格都超過了去年的首屆。作為北京京劇院開全國京劇院團風氣之先的舉措,為青年演員搭建展示平臺的理念,不到一年已經在全國很多京劇院團掀起了漣漪,國家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山東京劇院等先後打出了各自的青春品牌,而擁有雄厚新秀資源的北京京劇院則更進一步,受益群體也從演員拓展到更廣闊的層面。

冷門戲計劃有待逐年推進

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表示,同去年擂臺賽相比,今年比賽的要求更高、覆蓋面也更大。“參賽人數從去年的50位增加到今年的60位,參賽行當也從主演擴展到配演和琴師、鼓師。另外,由於準備時間所限,去年武戲演員允許以摺子戲參賽,而今年無論文戲、武戲都要以大戲參賽,統一了標準。”

從去年北京京劇院承辦的院內及全國青年演員擂臺邀請賽的普遍規律不難發現,幾乎所有演員都有復排冷門或繁難戲的願望,但李恩傑稱,雖然演員們的心氣兒讓人很感動,但是考慮到劇院的承受能力,這次只為部分演員達成了心願。“挖掘一部老戲最少得半個月的時間,但以劇院全年的演出安排,顯然承受不了。冷門戲計劃有待逐年推進。”

引導青年演員

拿捏利益孰重孰輕

從去年擂臺賽中參賽演員互相助演,到今年不計較劇目安排的先後,北京京劇院也通過擂臺賽檢驗了青年演員的藝德與人品。李恩傑説,“穆雨和王昊的《趙氏孤兒》是開幕演出,他們同4月份甚至下半年才參賽的演員相比,準備的時間要短得多,但沒有人對此有任何異議,都是欣然接受。這種懂得體諒劇院的樸素情懷對我們來説是更可貴的。其實成名與否並不在於一次成績,劇院和這些青年演員有一個相約在新中國成立100年的約定,到那時,他們都是70歲上下的人,如果那時能成為今天的‘梅葆玖’、‘譚元壽’,那才算是真正的藝術大家。”

在李恩傑看來,所謂培養人才並不僅僅是藝術上的造詣,對社會的責任感和對名利的淡泊有時比藝術更重要,如果每個人都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那麼在碰到個人利益與觀眾利益發生衝突時,他們就拿捏不好孰重孰輕。兩周以前,劇院曾經發起了一次公益演出的倡議,希望青年演員自願報名,明確告知沒有勞務,但最後35人的名額居然報了七八十人,最終那次在太陽村的演出有很多青年演員雖然去了,但因為時間有限沒能登臺為孩子們演出,但他們表示,能去看看那些孩子就足夠了。

培養名角

不忘高層次潛在觀眾

對於青年演員的培養,李恩傑有著一系列更為長遠的規劃,甚至將未來的觀眾和媒體人都考慮在內了。上週末,北京京劇院青年團的十余位演員在他的帶領下走進中國傳媒大學,與師生聯袂上演了京劇名段聽唱會。李恩傑稱,“除了在高校與高層次的觀眾建立聯繫的目的,傳媒大學還是培養未來媒體人的地方,只有讓他們喜歡京劇、愛上京劇,讓這些年輕演員成為他們的偶像,將來這些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後,勢必會將更多的視角與關注投向京劇。”

據悉,此次擂臺賽後將推出20大優秀青年主演、20大優秀主配演、優秀青年鼓師、琴師若干,作為劇院下一階段的重點培養對象。在李恩傑的規劃中,“擂臺賽只是完成了人才培養的展示階段,今後我們將把泛泛的培養與重點培養相結合。擂臺賽將更多地給尚未被觀眾認識的演員提供嶄露頭角的機會,而相對成熟的演員劇院將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行當和條件為他們量身打造劇目。這樣才更符合藝術的規律。”

此次參賽的很多演員也用他們的行動踐行著“擂臺賽”的宗旨藝術挑戰極限、人品懂得感恩。

穆雨:沒有夥伴的助演

我一個人無法完成

“四小鬚生”的光環讓少年成名的穆雨背負了太多的壓力與坎坷,經歷了倒倉與不被認可的他,借去年的擂臺賽重回戲迷視線。而作為為今年擂臺賽打頭炮的演員,他的準備時間無疑是最短的,這其中還經歷了兩位主要演員的臨時更換以及缺少服裝,但穆雨的頭炮無疑是打響了。

這出《趙氏孤兒》是公認的馬派經典,但又是馬譚張裘幾大頭牌攜手合作的範本,自2005年正式拜馬派名家張學津為師後,該劇便成了老師傳授給穆雨的第一齣大戲。穆雨説,“張老師告訴我,這齣戲雖然難,但集中了馬連良先生一生的藝術精華,如果將這齣戲學精、學透,馬派藝術的很多規律就能夠掌握了。”為了這次演出,穆雨又專程到張學津先生家中,甚至醫院向老師討教表演。

談及演出的順利,穆雨很感激幾位夥伴的助演,“王昊、譚正岩、鄭瀟、王玉璽等人都非常努力,這齣戲如果僅有我一個人是演不好的,當年也是馬譚張裘合作的結果,所以我很感激他們。”

擂臺賽·青春面孔

侯宇:一連兩天

挑戰文武老旦極限

出身梨園世家的侯宇,爺爺是“榮”字輩的老藝人,在爺爺的反對聲中,侯宇從4歲便能哼唱《赤桑鎮》、《吊金龜》中的經典唱段,可這個今年即將藝術碩士畢業的漂亮女孩,總是被人誤以為是唱青衣的。作為“史上最漂亮”的老旦,侯宇從開蒙就註定與這個行當結緣,一路拿遍所有大獎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走進中國戲曲學院。近20年的藝術生涯中,有不下10個老師勸她改行青衣,可她就是執著于唱腔寬厚蒼涼的老旦。侯宇説,“我的師父趙葆秀和藝術碩士的導師鄭子茹,都是思想很開放且時尚的人,我就是要改變人們頭腦中對老旦的一貫印象。”

此次,侯宇將於3月31日晚攜向老旦名家鄭子茹學習多年的《對花槍》參賽,這出由鄭子茹首演于1980年的作品,是文武老旦的開山之作。劇中老旦演員手中的棍換成了槍,既有出手、空轉机身等身段,又有高撥子唱段,極其繁難,而這也成為該劇近些年鮮見於舞臺的原因。斷斷續續學了5年,此次是侯宇第一次公演《對花槍》,她在挑戰老旦極限的同時也在挑戰自己的極限。因為就在這齣戲演出後的第二天,她將繼續登臺,領銜向恩師趙葆秀學習的骨子老戲《金龜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