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南開大學校長:自主招生考試不是選拔個別怪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10 10:59:22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程聚新攝

閱讀提示

2月11日,2012年自主招生的一個高峰即將來臨:“北約”、“華約”同時開考。每一年的自主招生,都將公眾的視線聚焦于高招制度乃至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問題。

有人發問:偏才、怪才是否因為自主招生而有了一張“通行證”?又有人擔憂:城鄉之間的教育鴻溝是否會因自主招生而進一步加深?更多的目光,射向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大局:“世界一流大學”的老調何時能在現實中奏響?中國教育緣何“難産”傑出人才?學術腐敗等如何得到有效遏制?

面對種種中國教育的熱點問題,南開大學校長龔克9日做客文化講壇,呈現別具一格的“龔氏觀點”。

自主招生=不拘一格降怪才?

◆偏或怪,不是培養指揮棒

◆教育不均衡,難用高考解決

很多人在呼籲改革高考制度。現在,高考的明顯缺點是按總分排隊。在“排隊”的邏輯下,每所學校都想吸引最好的學生,高考變成了所謂的“掐尖大戰”。事實上,人才是多樣化的,簡單以總分排名,就把多樣化抹殺了。

自主招生考試,是在目前高考大框架下的一個補充手段,是高校招收多樣化人才的一種渠道。今年,南開大學退出了“北約”聯盟,源於我們想配合本校的教學改革,在招生環節上做一些契合南開特色的嘗試,為高考改革做探索。今年,我們自己組織考試,強調要體現出分科考試的權重,在多科考試的框架下力爭發現不同的“尖”。我設想,今後還可以更靈活,把選擇權交給學生:考這科,不考那科,考生説了算。

自主招生考試不是選拔個別的偏才、怪才。前不久,南開大學舉行自主招生筆試,我們發現,單科成績靠前的考生,其他方面多數也不差,我們更關注這類人才。少數特別偏或怪的學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錄取,而不是在考試上設置優惠。如果在考試中太注重偏才或怪才,可能會對中學形成“指揮棒”效應,人才培養往偏或怪的方向發展,不是正確的導向。從長遠看,全面發展、特色鮮明的學生更有潛力。

有人質疑自主招生抬高了農村學生進入高校的門檻,我認為這個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有些大學的自主招生面向優秀中學,賦予學校推薦權,這些優秀學校中恐怕少有農村學校,這其實反映的是城市和農村教育不均衡發展的問題。讓大學的考試來解決中學教育的不平衡問題,很難。

其次,我們也曾考慮為家庭經濟困難的考生赴考提供資助,但這樣做可能吸引更多人參加自主招生考試,這不是我們的本意。以南開為例,今年自主招生報名考生1萬多人,約3000人參加筆試,最後通過的只有160人左右。競爭很激勵,考生要有理性判斷,不要誤以為“一自主,托個門路,就能成”。

實際上,比選拔更重要的,是培養。如果説,選拔人才是篩選出好種子,種子能不能生長得更好,才是大學的真正任務。

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

◆差距比較不應有線性思維

◆中國大學科研前沿性不夠

關於中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線性思維。比如,比較中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差距,就看哈佛有什麼,我們差什麼。如果哈佛發表8000篇論文,我們發表3000篇,那差距就是5000篇論文;如果哈佛獲20個諾貝爾獎,我們一個也沒有,差距就是20個諾貝爾獎。

這樣的線性衡量,顯然不正確。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評價大學的標準應該是看它能否培養這個時代最需要的人才。中國大學能否變成世界一流大學,要看我們能否培養出領軍時代的傑出人物,以適應社會經濟轉型,適合中國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

跟西方許多大學相比,中國大學與社會服務、産業發展的聯繫是非常令人羨慕的,我們來自企業的科研經費達到總科研經費的一半,這點幾乎沒有一所美國大學可以比擬。

但在激勵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上,我們與一流大學的差距非常大。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時候,大量規定的是必修課,教師和學生互動不夠,教師對學生的啟迪也就不夠。

從大學科研來看,我們的前沿性不夠,所以發表文章的品質和影響力不強。大學做科研和企業做科研不一樣,企業做科研是為市場服務,大學做科研是為了培養學生,培養學生要講究前瞻性。我們現在最大的需要是要把著眼點、出發點、落腳點都放到學生成長上,在學生成長方面,我們的差距比論文上的差距要更值得重視。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