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受李希特影響的一段藝術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31 14:27:31 | 文章來源: 《典藏》

風格傳繼者

哈維考斯特 Eberhard Havekost

哈維考斯特1967年生於德國德雷斯(Dresden),目前生活、工作於德雷斯和柏林。他於1990年代開始繪製報紙上的攝影與復製劇照和電視影像,這類題材並非新穎,如李希特已於1960年代展現對媒體刊物中攝影的探索,然面對數位與影像傳播高速的當代,哈維考斯特將藝術家的主觀性轉換成數位影像的生成結構,他移除工藝的筆法與保持繪畫表面的平整,解析或評論並非他繪畫的重點,他訴諸於直觀的數位影像,數位對他而言代表著當代精神,僅有數位化的影像在藝術家的眼中具有合法性。他的作品重新取得繪畫對於影像詮釋的主權,並突出自身機械復製失真的極限:交通工具遷移的窗口所構成流變速度的景觀、電影的雜訊、現代經典建築的切面,他在數位影像的基礎上建構影像分層的異變與擺盪,他敏銳的捕捉如何藉由繪畫將單一主題幻化為自我的參照。

凱斯勒 Wolfgang Kessler

凱斯勒1962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如同李斯特扭轉清晰影像的正統性,模糊與恍惚的影像似乎更貼近當代速度的真實性,從文藝復興的透視法發明開始,模糊陪襯清晰影像的手段,然而李希特將模糊的附屬與邊陲扭轉,使模糊具重新具有其圖想表達主權的宣示,而能夠體性、展示模糊的藝術性也成為繪畫與攝影本質上的分界。凱斯勒延續模糊的主軸,添入當代的時空與速度性,將外觀景物置於失速下,對象的流向與散化,清晰與具體的瓦解成為具速度筆觸的抽象作品,影像的模糊探究了清晰脈絡外另一途徑,並疊合、寫實了當代生活的失序、準度困乏在語意上模糊的處境。

其他影響者

Michael Wesely

1963年出生於慕尼黑的攝影師,曾將攝影機設定連續曝光參年,完成了紐約以及柏林兩個城市的景觀變化、或是將花瓶上的鮮花由盛開到凋謝的時光移轉,將影像時效性拉長呈現影像真實的另一詮釋。

阿姆斯壯

David Armstrong

阿姆斯壯出生於1954年出生於美國阿靈頓,他的攝影刻意將相機鏡頭調為失焦,造成柔化的攝影影像,模糊的影像失去能辨識的時空依據,以影像突圍真實的幻境。

阿隆索

Pablo Alonso

1969年生的西班牙藝術家,在其鬼魅、模糊的抽象背景前添入古典插畫的精巧度,曾就讀卡塞爾藝術學院,目前工作、生活於柏林。

Anna & Bernhard Blume

德國的攝影藝術家夫妻檔,1937年生的安娜(Anna Blume)和伯恩哈德(Bernhard Johannes Blume)使用大量的黑白照拍攝戲劇性的自拍攝影,失焦與模糊是其慣常的手法,凸顯其超現實與荒謬的影像魅力。

愛林德

Wolfgang Ellenrieder

1959年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目前生活在慕尼黑,他從攝影與大量的影像資料拼湊其創作的影像空間,將具象與抽象的空間同時納入,對於真實空間的扭曲與偏移製造虛構,找尋空間潛在的真理。

格林菲爾–珊德絲

Isca Greenfield-Sanders

1978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目前工作生活於紐約,她以薄霧般輕柔、溫和的筆觸,繪製出當代休閒生活恬靜的閒適感,或是單純的天空色彩的單純配置,她的模糊具有女性特有的纖細。

侯爾曼

Nicole Hollmann

1962年出生在德國漢堡,失焦的攝影作品是侯爾曼攝影作品的主軸,表現當代生活中茫然,失焦相片對她而言往往敘述比清晰影像更多的可能。

賈克布森

Bill Jacobson

1955年生於美國,他以描繪模糊的人類影像著稱,以大量的失焦和曝光描繪人類生存處境的痛苦與困境,人的形體蜷曲、伸展或是休息與哭泣,她以簡易的色彩與糊散的影像表示人生的徒勞。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