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受李希特影響的一段藝術史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31 14:27:31 | 文章來源: 《典藏》

德國造型藝術學院制漫談

台灣高等藝術教育學分制度已行之有年,在課程選擇多元化、自主學習賦權,為高等藝術教育的廣泛性注入更新的動能,在彈性的學分制度內,藝術科系學生可自由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份量,個人藝術潛能可得到充分的施展空間與開發。然以選課制為基礎的學分制,使用學分計算(數據化)學生的學習量,並以取得最低學分作為畢業標準的管理制度。學分制度的積極性,在於有利培養多樣化、複合型的藝術人才,然而廣泛吸收的結果仍使學分制在品質、深度上著力薄弱。歐陸藝術教育延續傳統的師徒制度,藝術工作室由具威望的藝術家所主持,帶領學生進行議題與技術上的深入,學生亦會藉由不同學習級距的互動得到藝術專業的建議與啟發。

以李希特曾任教的杜塞道夫藝術學院(Staatlic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為例,即代表了德國造型藝術科系在當代藝術的潮流下,具代表性的學院制度,此學院於1950至1970年代産出德國目前線上仍活躍的藝術家群,而頗負盛名。德國藝術學院學制長度以九至十個學期不等,第一、二學期為方向指導學期,會有教授帶領全體的藝術科系新生(無媒材範疇的限定,不論繪畫、雕塑、攝影皆一起上課),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然第二學期結束前舉辦藝術評鑑,展出然後讓所有教授評定通過或不通過,若通過學生可進入嚮往教授的班級,然而尋找教授的過程對學生來説也是煎熬,師生雙方挑選的過程有順位也有妥協,前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的分校敏斯特造形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Münster)也是延續如此架構的藝術教育方式。慕尼黑造型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München)相較下較強調師徒制度,學生在主修班級時間長,其他課程可自由參加,並無學分制。德國最傳統的藝術造型學院制在18世紀末經歷一次尺幅較大的改革,此制度發展至今結構變異不大,然上課內容則因應時代變遷而逐步演進,無可否認師徒制度對於藝術發展傳承與深化的貢獻,然進入大師工作室的效應也逐步隨著全球化與藝術市場、雙年展的擴張,造成傳統師徒制度的逐步失效,明星藝術家教授行程排滿了國際展覽檔期,走入教室實踐教育傳承的時間限縮,導致強調緊密傳承的工作室效益上的失落,歐陸目前也因應傳統藝術學院與師承制度上的缺憾,調整為學分與師承並行互補的狀態。

定期審視學生作品為目前師承制度最常使用的方式,非針對議題、技能主題性的探究課程,李希特於杜塞道夫藝術學院任教時,也多採用審視學生作品的方式,並堅持靜物寫生的重要性,以個人班級每年約收四個學生算起,在他逾20年的教學生涯學生應近百人,而拿到其認可的“大師研究”學位(Meisterschüler,等同博士學位)的學生近全數的一半。由於德國藝術學院自由的學風,他也給予學生充分的創作自由,因此其門下學生部分會針對其創作脈絡延續或提問,或是直接生産自身的創作脈絡,然李希特於德國當代藝術影響力的至高性,無論師承與否德國仍有許多創作者受其啟發,以下將針對李希特弟子、受其創作影響的藝術家做基本的脈絡介紹。

著名弟子

卡奈芙Karin Kneffel

卡奈芙1957年出生於德國馬爾,並在1981至1987年就讀杜塞道夫藝術學院並於李希特門下學習,與老師在“相片繪畫”(photo-based painting)的脈絡上互有交疊,影像在卡奈芙與李希特的創作脈絡中皆是一項對應與釐清現實的關鍵,他的創作延續繪畫與影像、攝影複雜的辯證論述。相較於李希特模糊、刻意降低影像細節,卡奈芙則是折返清晰、銳利如幻象的影像,在保留繪畫性的現實影像中偏離,讓細節展現繪畫精巧的壯麗、與物質的魅力,真實的光暈藏匿在其對光影、物質的詮釋,真實與展示性結合的探索,成為他註解寫實繪畫影像的時代標籤。

格德斯Ludger Gerdes

格德斯1954年生於德國Lastrup,他于1977年至1982年就讀杜塞道夫藝術學院期間進入李希特工作室,是活躍於1970至1980年代重要的德國藝術家之一,他的創作涉及多元面向、自由的跨域(公共藝術、文學、繪畫、裝置),雖無顯性與表面意義與李希特的繪畫脈絡有繼承關連,仍體現李希特對於教條反思的批判性。他探索藝術於公共空間做為媒介的範疇,18至19世紀的“英式園林”是他認為體現理想公共性與藝術性的空間典範,因此在其繪畫創作中挪用許多英式園林的零件,而封閉的圓型是最常探究的結構,如同七巧板的挪移變幻出差異的剪影,拼貼組構、演繹其公共空間理型的園林範式。

奧芬Michael van Ofen

也趣畫廊提供奧芬1956年出生於德國埃森,于1974至1982年就讀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碩士學位於李希特門下學習。李希特曾解釋其對於影像中模糊性的執著,迷戀不確定性的持久與無限,奧芬的畫作似乎對於模糊性有了更精練的詮釋,模糊經過簡化成為筆觸卻反常的清晰,他慣用寥寥的數筆精準掌握人物動態、神態甚至場景,使用西方媒材達到筆簡意賅、形神畢具的東方禪境,虛境講究的是凝聚與筆觸超凡的控制力,如何在極簡、有限的結構表述有時比鉅細靡遺的實境堆疊更具挑戰。

巴赫 Michael Bach

巴赫1953年生於德國Sehma,1975年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並於1979至1983年間於李希特門下學習,對於現實真實呈現的探究,也許是李希特弟子在繪畫意志延伸的傳承,巴赫對於尋覓真實的探究聚焦、記錄於當代人際情誼,距離與親密的互動,然在筆觸表現上他的筆觸流露德國新表現主義的風格,在寫實的外表結構下是奔放、自由、抒情的敘述,巴赫即是1970至1980年代極力推動德國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家之一,也是目前被視為德國新表現主義中生代藝術家其中的代表者。

施特魯斯 Thomas Struth

施特魯斯1954年出生於德國北萊茵西伐利亞郡,1973年進入杜塞道夫藝術學院,一年後選擇於李希特門下學習繪畫,並在李希特的推薦下向貝歇夫婦學習攝影(Bernd Becher& Hilla Becher),開啟施特魯斯攝影之路李希特可説是關鍵角色。他慣常使用大型攝影機(large format camera)作為拍攝機具,從城市的無人街道、博物館的眾生相、到原始叢林等題材,探討題材的根本溯源,題材本身具有表像和內涵的辯證,你所見的並非所在,或説所在存於當意識“所在”背後創造的當下,藉由客觀直視的視覺,紀錄影像雙重性指涉的痕跡。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