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第三年。今年節假日期間,江西省某高校職工韋瑋參觀了全國各地十幾個博物館。他發現,現在很多博物館免費了,硬體設施也很好,“哪怕只是靜靜地待在裏面,自己好像都變得不一樣了”。不過,他坦言目前中小城市的博物館種類比較少,“大家喜歡看的展覽通常要到大城市才能看到”。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2085人進行的線上調查發現,60.7%的受訪者今年去過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其中25.3%的人去過3次以上。
在人們去過的博物館中,“地方博物館”成為首選(44.5%),其次是“科技館”(19.7%),“故宮”排名第三(17.8%),接下來依次還有革命軍事博物館(17.7%)、國家博物館(16.4%)、名人故居或紀念館(14.6%)、美術館(14.1%)、民間特色博物館(12.2%)等。
受訪者中,“80後”佔40.5%,“70後”佔36.6%,“60後”佔12.1%。
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後,博物館面臨巨大挑戰
公眾去博物館出於什麼目的?調查中,相對比較普遍的意圖是接受文化熏陶(56.5%)、接受藝術感染(42.1%)和休閒(36.1%),其他依次還有培養孩子興趣(33.9%)、愛好(30.1%),湊熱鬧(22.9%)等。
“現在很多家長認識到博物館對孩子成長有益。”北京市市民張啟平説,他去過北京冰川博物館,雖然這個館面積不大,交通也不太便利,但在那裏可以看到第四紀冰川時代的地貌、植被、生物環境及人類進化過程,“這樣活生生的歷史,比書本知識來得更生動直接。”
張啟平曾去歐美國家旅遊,幾乎每到一個國家,導遊都會安排參觀博物館。像法國盧浮宮、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雖然門票收費,但是參觀者仍絡繹不絕。與之相比,他覺得國內的博物館平時去的人太少了。
調查顯示,50.3%的受訪者感覺身邊平時去博物館的人較少,26.4%的人感覺“一般”,只有19.3%的人感覺人數“較多”。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黃春雨指出,其實在發達國家,也只有不到18%的人經常參觀博物館,而且參觀群體以中産階級為主。我國故宮在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每天接待觀眾超過13萬人,這是世界上其他博物館無法做到的。尤其是我國實行免費開放政策後,博物館吸引了社會各界不同層次的公眾,也讓博物館面臨巨大挑戰。
浙江省自然博物館志願者王勤怡覺得,現在觀眾素質有待提升。比如,博物館裏展出一些珍貴的皮毛,一些觀眾看到“禁止觸摸”的牌子卻視而不見,自己摸完還抱著小孩兒去摸,這導致一些展品的不正常損壞。如今博物館極缺乏專業維護人員,上報維修展品需要很長時間。這給博物館和其他觀眾造成很大不便。
調查中,60.7%的人認為,博物館免費開放後管理服務沒跟上;38.3%的人感嘆一些觀眾素質有待提高;37.0%的人對博物館藏品腐蝕、安全等問題表示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