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滿就去網路宣泄逼校方想轍
為了在社會舞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少青年人開始出走、逃離、反抗、尋找……除了課堂,日常的校園生活和社團實踐也無一例外成了他們的試驗品。
首先就是學生戀愛。這個現在看來完全不足以成為一個問題的現象,在10多年前的大學校園裏卻是明文禁止的。從“禁區”走來的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汪方華剛剛從教時就有些不適應,如果學生因為戀愛而耽擱了學業,作為班主任的他便忍不住要管一管,“但現在戀愛的大學生連上課都坐在一起,你還能怎麼管?”
此前,南方一所高校打算不再給予一份學生自辦刊物資金支援,卻沒想到這群辦報的學生用微網志把整個事件公之於眾,並宣稱自己不再依賴學校資金,從而轉向社會尋求資助。這可把學校給急壞了,趕緊收回成命,還追加了幾千元的社團費用。
雖然這僅僅是偶發事件,但尹鴻告訴記者,為應對微網志時代的青年亞文化,許多高校不得不跟著學生轉移陣地。此前為宣傳部門所重視的校園宣傳板和校內BBS論壇早已不受學生青睞,“一有個什麼事,他們便一哄而上SNS和微網志,意見很容易捅到媒體那裏,讓高校猝不及防。”
為此,一些學校選擇了主動融合,以謀求校方與學生之間的共贏。近日,重慶大學的官方微網志就由於其內容的清新受到了不少媒體的關注。該校將微網志的運營和打理全權委託給學生,經過大半年的努力,其微網志粉絲數已經從最初的3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10萬餘人。
“官方微網志之所以能夠抓住學生的眼球不僅僅是其內容上的貼近,更在於這種形式本身就符合青年人的口味。”汪方華説,在青年人的圈子裏,這才是正常的交流方式,而這種形式帶來的互動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兩者矛盾的激化。
當然,如果這種方式沒有被主流文化的主導者默許或支援,便只是學生自身的自娛自樂。就在一個月前,剛剛通過網路打贏了“空調戰”的復旦學子就感嘆:假若校方完全不予理睬,網路的呼籲也只是個調侃罷了。
“既然你做不到,為什麼要求孩子做得到”
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已經躋身大學校園的青年亞文化,這需要十分謹慎。
尹鴻認為,對待青年亞文化首先要尊重,尊重那些和成年人的理念格格不入的想法;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則是成年人在制定秩序時要學會傾聽和吸納青年人的意見。
通過選秀節目脫穎而出的“明星”,在尹鴻眼中不值一提,在學生們那裏卻是偶像級的人物。事實上,這只是青年個人情緒的寄託。尹鴻發現,社會和學校為青年人塑造了不少偶像,“讓他們學這個道德聖人,那個道德模範,他們學不會,難以企及便只能逃離或反抗。”
話又説回來,“既然你做不到,為什麼要求孩子做得到?”尹鴻説。
不過,青年亞文化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文化的粗鄙,如網上的任意謾罵和髒話。在尹鴻看來,鋻於青年亞文化的邊緣性,還應當對其進行理性引導。
但這種觀點並未得到所有學者的認同。
“我們總以老師、家長的身份去引導孩子、教育孩子,讓他們‘成人化’。”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建盛認為,“我們應該把青年亞文化看成人生中必經的階段,當我們走出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不會拋棄它,也不會去防止它,卻將它作為人生的重要一頁。”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劍瀾則認為,青年人一樣會碰到人生的坎坷,他們自己會找到解決的方式,因此,成年人也沒有資格“耽誤”青年人,而他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幫助青年人找到如何獨立思考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