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設計

何見平:中德設計的“差距”和“差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0-31 09:35:16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何見平是那種看著非常年輕,卻擁有豐富經歷的設計師。他説話很直接,也許給人的感覺有些鋒芒外露,但看問題卻直指關鍵、一針見血。在採訪的過程中,他仔細談及了中德乃至中西方的“設計差距”和“設計差異”問題。同樣尖銳的話鋒,我想大抵能夠引起一些有志之士的思考吧。

  記:我知道您目前大部分的工作和生活都放在德國,最初移居柏林的契機和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 “移居柏林”,聽上去像是飽食後的閒情逸致,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卻連想像都是奢侈的。事實上,4年浙美(中國美術學院前身)的大學教育,把我從無知帶到藝術和設計的入海口,畢業後的我其實一頭霧水,面對著那片汪洋大海,對專業的迷惑,對現代設計的憧憬,對自由世界的好奇,令我不安分守己,辭去穩定的工作,開始念外語,想西天取經。最重要的原因,也令我多年來默默感恩在心,那時已經在柏林留學的林家陽老師,他對我提供了出國留學和專業資訊的實際幫助。在90年代,那樣的幫助,是人間最美的品德。林家陽老師以自己勤奮刻苦的專業操守,感染我對平面設計的堅持。林老師1997年回國後,遺憾他沒再堅持設計創作,而走上高校政治之路。我亦遺憾終於和他愈行愈遠,雖然心中一直感激著。

  記:我知道您擁有多重身份,那您目前主要的工作有哪些?
何:所有的身份,如果不能幫助提升專業修養,都沒有意義;換言之,如果和專業有衝突,就應該割捨阻礙平面設計的身份。
平面設計師所從事的工作,因為專業的範疇,通常被鎖定在印刷物概念下的前期工作。更延伸寬廣一些的,就滲入到品牌視覺、媒體傳播和空間導向的範疇,但是這些都不再單一可行,必須和其他專業合作完成。於是在技術含量下,平面設計的價值被直觀化、邊緣化,被技術化的表達所代替。真的已經到了擁有電腦技術,就能做平面設計的時代了?看看滿街滿市的橫幅、廣告牌、燈箱、路牌、標誌,有品質的平面設計還是鳳毛麟角。平面設計的社會能量,必須和社會審美成正比。在全民審美沒有提高時,單獨發力,勢必受反作用力所害。我目前從事的工作,希望能為普及平面設計的社會能量,提升社會審美做些搖旗吶喊的事情。

  記:您有許多作品都非常出名,比如長著耳朵的《AGI- New Voice》(新聲),還有您的《小工作室》(small studios)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您覺得您的設計思想主要來自於哪?
何:經常被人問到這樣的問題,原來,我沒有細想,覺得在客戶。或者設計要求出來前,我根本不知設計思想和創意從何而來。後來被問多了,逼自己想。我想,可能是對自己的設計挑戰、不滿,也和那些設計要求一樣,是我設計創意的來源之一。設計思想大於設計創意,我沒有完整的設計思想體系,我只是覺得自己拒絕雷同的設計,不雷同於同行,也不要雷同於自己曾做過的設計。但是久了,也覺得不必刻意,緩慢中學會自然,學會隱身於設計主題之後,學會不留痕跡的設計,應該是不難的。

  記:您經常參加國內外的展覽、評選活動,包括您目前準備出版的 “AGI - 50 Years Germany”和“One by One”兩本書都是介紹國外的優秀平面設計,您覺得中國與德國的設計差距在哪?
何: 我想談下“差距”和“差異”。中國和德國的設計 “差距”,不由我來評論。政治家對設計的價值取向、全面審美、社會制度的開放性、對原創的尊重(同樣對抄襲的批評)、工業化的社會比重、商業競爭的道德化、環境概念的理解等都是造成差距的原因。在兩個國家間的設計差距並不可怕,它可能由於歷史原因、地理空間面積或者政府扶持力度等造成。只要認識到,設計對社會發展和審美的價值,必然會推動設計進步,有“差距”對提升設計進步是動力。

  但可怕的是沒有“差異”,沒有“設計差異”,就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對自己歷史、生活習慣、審美取向、精神感官、語言、藝術形式等,自己國家民族的微妙個性化表現,而融入和德國(或者西方國家)一致的表現方法,我覺得追求這樣形式化的“無差異”,無疑不能帶給中國形成自己的設計語言,不能給世界設計帶來中國的設計貢獻,也無疑是隱患。雖然,我們在科技上,無論電腦、印刷設備、攝影等,全世界都在使用同樣的工具,但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現,應該做不到形成一致性。但是,全球化(或者,更多是西方價值決定性取向)卻讓我們中國設計師幾乎清一色西方化了。隱患的形成,大學設計教育應負首責,社會需求是幫兇。應該呼籲,有“設計差異”的表現形式。

  記:中國和德國都是您的家,您更傾心於柏林的林蔭大道還是杭州的山水人家?不同的國度和城市帶給您哪些不同的生活體悟和設計思考?
何:只要是家,都會有傾心的理由。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後記中談到,他在南歐撰寫這篇小説,心中也是為了隔著遙遠的距離,對本土的思考更敏感纖細,于創作大有裨益。我自己在設計創作時,對村上的這番心思,感同深受。覺得隔了地理的距離,令我對母語故土、山川江河、吉光片羽都添增敏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