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公共空間不存,知識分子焉附?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9 10:16:41 | 文章來源: 南方都市報

  陳丹青:我不覺得中國有多少知識分子,因為公共空間都很有限,一個可以稱得上是社會的空間,嚴格説還沒有。現在媒體會讓大家誤會,以為有輿論空間,有公共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是獨立的,他不拿誰的錢,他只拿公司的錢或者雇傭他寫稿的錢。

 

“抽根煙總算活過來了。”8月24日下午,陳丹青一齣廣州機場,立馬向記者一行人借了打火機,徑自抽起煙來。陳丹青説,近年抽煙頻繁,受不了從北京飛到廣州的“禁煙之旅”。陳丹青此行是為了參加當晚在暨南大學舉行的講座以及8月25日的南方閱讀盛典頒獎典禮。  

當晚的講座上,陳丹青以《閱讀與書寫》演講。1700座的演講廳裏,不少人席地而坐。陳丹青一上臺就説,“牽涉到與書相關的事,我才會拋頭露面,也是為了若干有心的同學。”這句開場白讓現場響起陣陣掌聲。他稱與暨南大學頗有淵源,因與現任暨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的張鐵林關係較好。2004年,陳丹青辭去清華大學美術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職時,張鐵林曾邀請他出任暨大藝術學院副院長。  

在隨後的交流中,陳丹青表示,讀書無需提倡,大家各取所需即可。“每本書都是一個房間,大家從自己的房間中獲得不同的認識。讀書對我來説,自以為非,自不以為是,書越讀就發現不懂的東西越多。”最後他為觀眾推薦他今年看到最好的兩本書:吳國楨的《夜來臨》和陳巨來的《安持人物瑣憶》。  

陳丹青説,他的最新作品《笑談大先生》是關於魯迅的一本演講合集,他想將魯迅從“泥潭”中拉起來,不再被神化或是固定為一個刻板的形象。“民國很多人物都被扭曲,通過讀歷史可以幫助我們分辨真假,並培養獨立的思想。”  

演講結束後,陳丹青接受了記者專訪。  

“我不覺得中國有多少知識分子,因為公共空間都很有限。”  

記者:你一直通過言論、文章在發出自己的聲音,你覺得自己肩負怎樣的責任?  

陳丹青:我從來沒有想過我能灌輸思想,我從網友回饋上知道,他們對我的言論不感興趣,但是他們從我的言論裏看到原來可以這樣來看城市建設,這樣來看大學教育,這樣來看社會上發生的一些事情。只要有一點點破口就好了。  

記者:近年來,在很多公共事件上聽到你的聲音,是什麼讓你發聲機會變多了?  

陳丹青:其實,我從2008年開始就儘量減少這些事情。我在媒體上胡亂講話,是剛回國的時代(2000年),一直到我辭職。從2007年開始,我再也不接受任何國內電視臺的採訪,從2008年以來,我只參加《鏘鏘三人行》,一年一次,一個項目講四五場,分數次播出,大家就會覺得我出鏡頻繁。至於約稿,我能不接就不接。我現在固定的寫作欄目是在《國家地理雜誌》上,讓我每年去一個國家,回來寫遊記,我剛寫完奧地利、德國和匈牙利,去年寫俄羅斯,前年寫土耳其。  

其實我很少曝光,一年下來只有兩三次這樣的活動,像這次獲獎,來參加南方閱讀盛典頒獎典禮,我一定會來。這是我本人的書,而且是講魯迅的書被選上,我視為一種榮耀,是讀者對我的一個肯定。  

記者:現在一旦發生大事,就會有“公知”出來説話,你如何看知識分子的曝光度?  

陳丹青:我不覺得中國有多少知識分子,因為公共空間都很有限,一個可以稱得上是社會的空間,嚴格説還沒有。現在媒體會讓大家誤會,以為有輿論空間,有公共知識分子。公共知識分子是獨立的,他不拿誰的錢,他只拿公司的錢或者雇傭他寫稿的錢。可是我所知道的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基本上(供職于)大學和媒體、電視臺,他實際上是拿官餉的,所以他獨立不起來。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