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年初文化部和財政部印發《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已有半年時間,隨著免費開放工作的不斷推進,三館在自身角色定位、工作服務理念、給群眾帶來的切身體驗等多方面均呈現出明顯變化,這道免費的文化大餐正在惠及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
角色:既要服務大家,又要有大家風範
3月2日,中國美術館原“售票處”被“領票處”的大牌子覆蓋,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5個多月來,館長范迪安反覆思考的幾個問題是:屬於人民的美術館今後展什麼?如何在“策展”這個重頭戲上做到既服務社會大眾,又保持國家重點美術館應有的藝術水準和學術視野?
“從精英性向大眾性轉變,從以藝術家為中心向以公眾為中心轉變,讓美術館成為大眾的藝術家園”,是范迪安給自己的答案,這也成為如今中國美術館工作的核心思路。
免費開放後,服務更多群眾和堅守高標準學術、藝術水準是中國美術館工作中必須同時兼顧的兩個指導方向。5個多月來,中國美術館擇優而選、擇精而展,加強遴選反映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特徵和藝術創新的作品,做到了好展覽不間斷,且常變常新。“免費開放後,我們面對的是更廣泛的大眾,這時候更要注意展覽的內容和教育引導作用,總的指導思想是既要服務大家又要有大家風範。此外,策展一定要緊跟美術發展的動態進程。比如説現如今不斷涌現的新媒體和多媒體的藝術創作,像數位藝術、影像藝術、綜合性藝術等,對於這類新事物一定要加強引導。”范迪安説。
觀眾結構多元化是美術館免費開放後面對的最大變化,過去專業觀眾和老年觀眾居多,而現在的觀眾來自社會各界各個年齡層,非美術專業人員和非美術愛好者大幅增多。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觀展需求,中國美術館特意在展覽中增加了“與藝術家互動”的項目,對於一些藝術語言不太大眾化的展覽和作品,採取“導覽+藝術家講座”等手段來引導觀眾。這種互動帶來了良好效果,不僅使觀眾看得更明白,而且改變了不少藝術家的辦展觀念。
美術教師王元祥是中國美術館的常客,免費開放前,他平均一兩個月來參觀一次,而現在,每兩周他就要帶上自己美術班的學生前來學習。最吸引王元祥的莫過於中國美術館每月舉辦的學術講座。他回憶説,免費開放之前館裏面向公眾的講座一般是每月一至兩場,免費開放後數量增加到每月兩三場。“除數量增加外,主講人也有很大變化,以往都是批評家、理論家主講,現在很多參展藝術家也走上了講臺,結合自己的畫作講述創作思路和藝術表現手法,使我和學生們受益匪淺。”王元祥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