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志願者流失問題
不少博物館都表示,博物館志願者的流失一直是個問題,畢竟志願者是鬆散型的組織,很難對其進行如館內員工般的管理;另外,大學生志願者一旦畢業或者實習等,也會造成流失。
針對上述問題,一些博物館已經摸索出了經驗。例如,河南博物院2004年招收第一批志願者時,以大學生為主,但第二批則改為本地、在職者優先,這樣就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志願者的持續性。
首博的志願者以中老年人居多;而學生志願者的招募,博物館通常會和學校合作,服務時間儘量安排在寒暑假或者週末。
針對那些長期註冊的志願者,操作比較規範的博物館會每年和他們簽一次協議,內容包括服務時間、崗位責任等內容。博物館還會對志願者每年進行不定期的培訓,內容包括歷史文化、藝術、講解技巧、禮儀等多個方面。並且很多志願者對於博物館的培訓項目都非常熱衷。
上海博物館2011年志願者培訓講座目錄《“琳瑯”——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18講》就相當豪華,其講座內容涉及各種上博館藏,包括青銅器、古代陶瓷器、歷代書畫書法、歷代古籍、文房四寶、出土文物等方面,由上博的專家親自講授。
不過,也有一些志願者認為,志願者流失的部分原因是志願者感覺沒有受到博物館的重視,有時甚至被當成了廉價勞動力。對於這些,張鵬認為,其實博物館也有很多難處。畢竟志願者是鬆散型、自願、自發的群體,管理的度很難拿捏,過度嚴格會導致怨言和隊伍流失;而過於寬鬆則可能導致志願者無法滿足博物館的專業需求。解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讓志願者委員會充分發揮自治功能,而博物館做好“指導者”的角色。
實現更好的互動
馮勇是河南博物院2005年招收的志願者,每次在外地參觀博物館時,他都會考察一下當地博物館志願者的工作情況。他發現,國內不少博物館都找不到“本館有志願者”的標示——觀眾無法輕易找到志願者,無法知道志願者是否在服務,在哪個展廳服務。
筆者在採訪中也發現,在參觀博物館時,幾乎想不到找志願者講解,當然,也不知道該上哪兒去找志願者。
上海博物館的做法就很好。該館在大廳入口處立有告示,告知何時在哪個展廳會有志願者的講解,參觀者一目了然;具體到一個展廳的入口處,也會有告示告知有講解,雖然這個告知是在“不準使用閃光燈”告示的背面。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真實地影響了志願者與參觀者的互動,背後的原因是志願者的服務很難保證固定的時間,而告示則意味著必須相對固定。
目前,一些博物館開始著手解決,國博從7月中旬開始提前一兩天告示義務講解員的講解時間;首博也準備設立告示牌,讓參觀者能夠對義務講解員的時間有所了解。這也是博物館志願者工作進一步規範化的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