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美術要堅守美學底線 戲劇要彰顯文化責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02 08:51:47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報

7月29日,中國美協組織知名美術家、評論家與美術機構負責人召開座談會。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夏潮與吳長江、潘公凱、劉健、張旭光、邵大箴、薛永年、張曉淩、梁江、胡偉、袁武、丁寧、謝志高、楊飛雲等參加會議。與會者圍繞當前美術創作存在的惡俗現象,以及如何加強文藝批評促進美術事業健康發展展開深入討論。

“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必然會伴隨大量的惡俗現象,美術界也不能避免。然而,美術批評本身確實存在問題,有思想價值的批評難以形成,批評無標準、無目標的現象,廣泛存在於美術界。”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曉淩指出了美術批評界的頑疾。

與呼籲美術創作出現精品力作一樣,美術界長期以來一直在反省如何通過文藝批評促進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可説者眾多,局面改觀不大。事實上,伴隨著藝術市場的繁榮,美術批評界形成了寫人的多、寫問題的少,配合展覽的多、獨立思考的少,肯定的多、批評的少的局面。而這一切,與美術界的慣性模式化操作——辦展覽、開研討會、上拍市“三段式”以及金融資本進入藝術市場後給美術創作帶來的固有格局改變密切相關。

與會者指出,當前美術界的亂象也是各種各樣,應予以關注。比如,美術品進入金融操作、股票炒作,古代和已故名家作品尚可接受,當代畫家未有定論,以股市運作將給大眾股民帶來大風險。這是有悖于藝術規律的。比如,美術品成為送禮用品,成為權力尋租的手段和助長腐敗的惡俗。再如,公共殿堂懸挂美術作品,缺乏選擇標準,有損藝術形象。美術展覽參差不齊,對外展覽以次充好,美術“大師”遍地都是。

在此背景下,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提出,美術批評家要加強理論學習,通過素質和學養的提高,建立起更為專業的評價標準。

職業操守和學術底線美術批評要始終堅守,這是與會者的共識。然而,什麼是真正的批評?我們批評什麼?怎麼批評?這些才是面對如今多元化的美術格局需要美術家認真思考的。

與會者指出,嚴肅性、學術性的批評和市場化、時尚化的言論在當下的美術界並存,甚至後者的影響力要超過前者。人情稿、軟廣告等充斥在各種展覽畫冊、報刊中,也正因為這樣,那些發自內心的良知聲音,兼具專業判斷、獨到發現的“真批評”才更為可貴。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中國美協等美術組織在抓創作、辦展覽中長期堅持的,而為文藝批評創造寬鬆環境以及形成獨立嚴肅的學術氛圍卻需要方方面面通力合作、共同營造。

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院長楊飛雲表示,如果我們觀察整個國家的財政支出不難發現,文化在其中的比例是相當低的。可實際情況是,如果在文化上的投入不夠,一旦資本介入按照市場方式運作,很難保證美術事業和美術産業的平衡發展。

與會者一致呼籲,希望從完善機制和政策支援兩方面入手。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表示,國家只要投入不多的資金,辦好嚴肅的學術期刊其實並不難。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表示,如果批評只是建立在市場起主導的美術世界中,批評的規範和批評的良性運作架構很難建立。文藝批評的健康發展需要各方面通盤考慮、合力完成。

媒體的良知和責任或許也是解決這個尷尬的一個途徑,而這也是與會者一再強調和強烈表達的。新媒體改變了原有大眾傳媒的格局,習慣於在傳統紙媒發聲的美術批評界,已經感到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具有的強大傳播力。不少美術家也為很多有價值的評論得不到廣泛傳播而苦惱、無奈,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嚴肅美術批評發聲微弱的現狀。

中國美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吳長江表示,當前美術創作局面的繁榮是不容置疑的,中國美協要繼續加強服務,採取具體措施服務黨和國家發展的大局,服務美術家出好作品,服務中青年美術家以利於人才成長,服務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服務中華文化“走出去”。

7月29日,中國劇協組織首都戲劇界代表召開座談會,劉厚生、季國平、王曉鷹、王蘊明、孫毓敏、崔偉等參加會議,針對文藝界存在的惡俗現象,圍繞倡導正確創作方向、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展開深入討論。

與會者一致認為,倡導什麼,引領什麼,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關係整個民族精神的傳承。如果把珍貴的民族精神財富都統統解構掉,那我們中華民族還剩下什麼?回避崇高、解構經典,對諸如此類的文藝現象深入反思顯得尤為必要。

惡俗的根源究竟在哪?在中國劇協副主席、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王曉鷹看來,深究根源,不外乎在文化領域中過分強調經濟規律和商業價值觀,以謀取經濟利益作為藝術創作的驅動力,用經濟指標、市場業績取代文化藝術原本的價值意義。而具體到戲劇藝術的創作演出,如此這般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主流戲劇在市場利益驅動下高尚精神缺失、價值取向扭曲、責任意識淡漠,娛樂戲劇則以迎合大眾的名義刻意低俗,以取悅大眾的名義追求無聊,美其名曰“為緊張生活減壓”,其實是為謀取票房利益不擇手段,全然不顧在文化意義上對觀眾也對自己應負的責任。於是在娛樂戲劇中摻雜著諸如製作低成本投入、低藝術品質、低道德水準的“三低劇目”也就不足為奇了。因此,在娛樂之風大行其道的文化消費時代,在娛樂産品製作、演出、傳播機制中逐漸建立“娛樂道德”意識十分必要。

北京劇協副主席、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名譽院長孫毓敏認為,創作者信馬由韁、缺乏社會道義擔當固然可恨,如果媒體大肆炒作,後果將不堪設想。因為老百姓是會受引導的,電視媒體放什麼,舞臺上演什麼,老百姓就看什麼!常放什麼,就常看什麼。所以,媒體也應彰顯自身的社會責任。

在日益物質化的時代,文藝創作應該重新回到儒雅的思想和精神之中。而要實現這一改變,除了強化主流戲劇業界同仁的“文化責任”意識、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外,理論批評也是不二利器。

談到當下戲劇界理論批評的現狀,中國劇協研究部主任崔偉説,近年來,戲劇藝術家努力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作出一大批謳歌時代精神,弘揚民族精神,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內容積極,人物形象生動,藝術形式多樣的優秀作品,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輝煌的舞臺盛況。與戲劇舞臺的繁榮豐富相比,戲劇批評和理論建設則顯得相對冷落,發力缺乏力度、發聲缺乏影響業已成為戲劇批評的窘況。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批評聲音的薄弱,批評力量的乏力,批評威信的不振,批評隊伍的流失,批評陣地的缺乏,則是造成戲劇批評未能更有力發揮其應有作用的關鍵。

批評被市場俘虜,娛樂引導批評,就會無形地消解戲劇批評的力量。面對戲劇批評“失語”、“缺席”的現狀,中國劇協顧問劉厚生説,如果大劇場被政績工程所左右,小劇場被市場利益所驅使,那我們的戲劇就會面臨很危險的境地。由此他呼喚,戲劇創作需要全面、深刻、真正的批評。

中國劇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季國平則徵引萊辛任漢堡民族劇院藝術顧問時發表《漢堡劇評》的例子,萊辛獨立思考的理論銳氣和倡導革新的精神,以及他那縱橫捭闔的才氣和犀利深刻的筆鋒,至今仍然感動著戲劇人,影響著戲劇界。對此,季國平表示,戲劇批評需要批評家主體意識的張揚。批評家不是創作者的附庸和門客,理論評論工作者要有甘坐冷板凳、胸懷大舞臺的定力。儘管理論評論是幕後英雄,但影響著臺前的戲劇創作和激情表演。儘管戲劇批評看似枯燥抽象,卻需要立足於廣闊的現實語境和深遠的歷史背景,有著無窮的思辨魅力。儘管理論評論工作是小眾的,卻要具備豐厚的理論修養、廣博的人文知識、堅實的學術水準、敏銳的批評眼光,憑藉藝術思維的獨到魅力和戲劇批評的有力表達,去深刻地影響戲劇創作。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