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評論:名校何時能對狀元説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07 09:40:05 | 文章來源: 天津網-每日新報

每到暑期,高考(微網志)新聞格外多,往年最出風頭的都是北大、清華兩大京城名校,可今年最吸引眼球的卻是滬港的兩所名校——上海的復旦大學先是爆料一些地方的高分考生不得不修改志願“被北大清華”,後來更是直斥同城勁敵上海交大欺騙考生修改志願;而香港大學(微網志)則宣佈,今年一舉挖走了內地的17名省市級高考狀元。根據昨天的最新消息,復旦、上海交大以及北大、清華都已“封口”。口水戰是暫停了,可人們不禁好奇,為什麼名校如此熱衷爭搶狀元,以至於用盡招數斯文掃地?

要不是復旦有關人士的爆料,恐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即便是全國的頂尖名校,爭搶尖子生時也會打破頭。其實,據業內人士向筆者透露,為了得到高分考生,互相貶低、給足獎學金、承諾隨便挑專業只是“挖墻腳”的必備招數。為了“掐尖”,名校們還有不少絕招:一是給定心丸,大學和考生簽訂預錄取協議,保證只要你填我,就100%會錄取;二是拼服務,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講解自己學校的過人之處,甚至派專車送考生和家長到學校實地考察;三是派出“親友團”,有的學校會派出畢業于同一所高中的師兄師姐“現身説法”,讓你不得不相信這就是最好的選擇。

有趣的是,招生大戰的惡性競爭讓名校有時在尖子生面前都成了“弱勢群體”。因為學校競相開價,使一些考生和家長也舉棋不定,今天上午點頭去清華,下午就改主意去北大,可轉天又覺著還是清華好……不僅是考生和家長輾轉反側,連招生老師們也跟著煎熬受罪。

也許有人不理解,既然爭搶狀元如此辛苦,幹嘛非得如此惡戰?從高校的角度講,爭奪優質生源一是能保證畢業生的品質和成才率,二是為了“面子工程”,維持學校的地位。一個高校爭取到的高分考生越多,它的口碑就越好,下一年的招生效果就更明顯。“贏家通吃”的規律在高招中同樣有效。

其實,對優秀考生和家長來説,挑名校也成了一種甜蜜的煩惱,因為名校越來越同質化,選哪個似乎都差不多。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高校都在追求大而全,傳統的文、理科較強的大學拼命地打造工科,傳統的工科優勢校也不示弱地做強人文社會科學院係,學校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師資水準越來越半斤八兩。而香港高校則特色突出,強勢學科水準達國際一流,再加上四五十萬元獎學金的誘惑,難怪一些狀元會舍北大清華而南下。

客觀地説,對任何國內外名校而言,生源都是生命線,爭取優質生源這點無可厚非。但是,在國外鮮見對各種考試的第一名如此熱捧的現象。事實上,成為高考狀元有其偶然性,一次考試的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後次次人生關口都能高人一籌。內地名校爭搶狀元,更多的是為了作秀而已。

從另一方面來講,只知在混戰中拼搶高分考生,也説明瞭名校選才觀的陳舊和單一。在我國香港乃至歐美名校,就有自己的選才模式,而不只是看分數。比如港大,早在2005年就曾因為面試成績不理想,而拒絕了內地11名高考狀元的申請。

那麼,怎樣才能打破內地高校招生中盲目追逐狀元的惡性迴圈呢?關鍵是要改變單一以分數評價高校和將高考成績視為地方教育“成績”的功利性思維,放權給高校和考生,真正實現考生和學校的雙向自由選擇。對學生來説,如果可以同時收到好幾所名校的通知書自由選擇一所時,那麼名校之間要比拼的就不是優惠政策,招生的“潛規則”沒了用武之地,學校的綜合吸引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對高校來説,一方面需要學科設置、師資配備個性化、特色化,爭取打造出亞洲一流的拳頭學科;另一方面要有勇氣突出自己高校的選才觀,選出真正適合自己學校培養模式的生源,而不必對高考分數“卑躬屈膝”。

杜絕名校招生“潛規則”,不妨就從學會對狀元們説不開始吧。

本報評論員 鄧晶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