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見證中國職業教育50年發展輝煌歷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5 11:27:18 | 文章來源: 東方網-文匯報

職業教育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現代職業教育涵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等多種類型的教育,而不是游離于其他類型教育之外;現代職業教育不是機械地將職業教育與科學教育、專業教育、技術教育割裂開來,而是將它們整合在一起,是一個大職業教育觀。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動下,現代職業教育進入本科教育甚至更高層次教育的大雅之堂,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大眾高等教育以職業為導向的鮮明特徵。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從1960年建校以來,歷經“艱苦創業,樹起半工半讀一面紅旗”;“自強拼搏,爭當成人教育的排頭兵”;“求索進取,開闢高職教育的新天地”;“先行先試,架構職業教育立交橋”,至今已走過了50個春秋。在這半個世紀裏,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始終堅持教育與勞動相結合,緊跟時代脈搏,培養知識型高技能創新人才的辦學理念,積極探索“半工半讀”、“産教結合”、“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切實承擔起發展大學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

光輝歷程,見證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50載悠悠歲月,二工大人情係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艱苦創業。50年前,為滿足上海工業生産迅速發展的需要和廣大工人對掌握文化科學的迫切要求,一所新型大學——上海市業餘工業大學應運而生。學校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終堅持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教學原則,積極探索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為社會補缺、為技術工人換代,為當時新産業、新技術的誕生和運用培養了急需、可用的技術人才。學校在半工半讀教育模式改革實踐中成績輝煌,受到劉少奇同志肯定,學校也被譽為“全國半工半讀的一面紅旗”。上世紀80年代初,成人教育大發展,學校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新機遇,秉承傳統、保持特色、産教結合,首創成人學歷教育入學能力考試的試驗並在全國推廣,1989年成為全國1000多所成人高校中唯一一所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被譽為“成人教育戰線的排頭兵。”90年代初,學校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提出了突破單一的成人教育,實行職前職後兩條腿走路,重點向高等職業教育開拓進取的辦學方向,開創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先河。1997年二工大首批進入了高職教育招生,從此掀開了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的新篇章。學校傳承歷史、凝練特色,探索高職教育的先進理念和辦學規律。2000年學校四十週年慶,江澤民同志為學校親筆題詞“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為四化建設培養合格的專業人才。”進入新的世紀,學校乘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之勢,挾浦東開發開放之利,在浦東這片熱土上規劃新的發展藍圖。2002年9月,整體搬遷浦東金橋教育園區。2003年,學校成為全日制本科院校,2008年,全日制在校生已突破萬人。2009年,二工大被上海市教委列為工程碩士立項建設單位,探索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力爭將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工程碩士教育進行有效銜接,架構職業教育立交橋,為上海經濟建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悠悠五十載,濃濃教育情。五十載薪火相傳,半世紀成就斐然。五十年的崢嶸歲月,二工大人自強不息,以自己的實踐,詮釋著職業教育內涵,承擔著大學職業教育的使命,書寫了一部回腸蕩氣的職業教育發展史,成為新世紀上海多元化多樣性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縮影,見證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

輝煌成就,培養各個時代的勞動者

奮發圖強五十載,潛心育人半世紀。50年來,學校緊貼時代脈搏,積極探索“半工半讀”、“産教結合”、“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模式,精心培育時代所需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據不完全統計,自建校以來,培養的畢業生中涌現出了包起帆、李斌、鬱竑、唐建平等130多位勞動模範。其中市(省、部)級勞動模範有100多位,全國勞動模範30余位。從“怪針能手”到“刀具大王”,從“電鍍專家”到“抓斗大王”,從“革新能手”到“發明家”,從“展翅的鳳凰”到“飛天夢的打造者”,從“專家型工人”到“時代領跑者”……一代代勞動模範的成長,見證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的歷史。從辦學初培養“新型勞動者”到八十年代“知識勞動者”的培養,從九十年代培養“技術勞動者”到21世紀“智慧勞動者”的培養,為上海經濟建設戰線和社會各界輸送了一大批各類技術與應用型人才,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辦學效益和社會效應,被譽為勞動模範的搖籃、發明家的園地,高技能人才的深造平臺。上海及浦東新一輪發展為學校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社會的認可給我們增添了無窮的動力,堅定了我們走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之路,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搬入新校區以來,學校進一步承載歷史,光大傳統,在培養知識型高技能創新人才中肩負使命、擔當責任。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弘揚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訓與精神,貼近學業、貼近産業、貼近就業,探索與實踐多元化、多層次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使學生具備更高的知識水準、掌握更強的技術能力、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學校實行“專業導師制”,全校配備130名專業導師,從入學到畢業,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實行“兩長一短”三學期制和學生選課彈性學制;鼓勵教師開設更多反映科技發展、技術進步和優秀文化的高品質選修課;建立鼓勵教師指導學生科技活動的激勵機制,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創新學習空間;通過多種途徑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2004年,學校培養出了上海市第一位大學生技師,2006年又誕生了上海市第一位女大學生技師。在上海及全國各類比賽中,學生也捷報頻傳,殊榮不斷。僅2009年,學生就獲各類獎項150多項;獲全國數學建模比賽專科組二等獎,上海賽區本科組一等獎,獲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慧汽車競賽二等獎,獲第33屆亞洲化粧造型大賽新娘組二等獎。學校以應用技術為主線,面向市場依託行業培養的人才,普遍受到市場的認可和歡迎,學校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2007年,首屆形象設計專業畢業生全部被世界知名化粧品企業挑選一空,二工大也連續幾年獲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先進單位。

先行先試,架構職業教育立交橋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已率先進入後工業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後工業化階段的重要特徵就是技術密集,技術密集的本質是智慧密集,因此後工業化階段對生産過程中各個環節上人才的適應性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對生産環節的“一線工程師”不僅提出了數量要求,更提出了高層次技術內涵和品質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學校提出了“貼近學業、貼近産業、貼近就業,培養知識型高技能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提出二工大將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中,堅持走多層次高等職業教育之路,切實承擔起發展大學職業教育的歷史使命。在實踐中,努力做到四個堅持,即堅持面向主戰場、培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堅持産學研合作的辦學特色;堅持率先改革、勇於創新的精神狀態;堅持在工程技術教育中爭當排頭兵。學校堅持與發揚“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訓和學校精神,瞄準社會需求,瞄準行業標準,瞄準人才規格,逐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以教學品質為保證、以辦學特色求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形成了“創特色學科,樹品牌專業,建精品課程,鑄一流技能”的教育教學新格局。

學校對接城市發展戰略、圍繞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需求,加強重點學科建設、深化教學改革,緊密結合企業技能崗位要求,對照國家職業標準,確定和調整各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和企業共同制定教學方案,同時拓展産學研聯合辦學、聯合培養人才的途徑,強化崗前技能培養及個性化訂單式培養力度;大力拓展和延伸與企業零距離合作育人的橋梁和途徑,建立具有職業教育和知識型高技能創新人才培養特色的本科和工程碩士的標準、途徑和方式,借鑒國外工程教育先進理念,開辦工程教育改革試點工作,逐步完善本科創新人才培養計劃。

學校意識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專業學位是突破學校發展瓶頸、彰顯辦學特色的機遇;也是拓展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空間,營造和諧競爭的學科生態環境的途徑;它可以促進專業學位教育與任職資格之間的溝通與銜接,可以架構起專業學位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間雙向互通的立交橋。學校積極行動、敢於突破,遞交了發展專業碩士學位的建議草案,被上海市列為擬新增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立項建設單位。2010年,學校以研究為先導,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工程碩士培養模式,力爭將應用型本科教育與工程碩士教育進行有效銜接,打通高職教育“斷頭路”,形成專科-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博士的完整人才培養鏈條。目前,二工大已具備培養工程碩士的基本條件。

工程領域,成果豐碩。在環境工程領域,學校以構建和諧社會和促進迴圈經濟建設為宗旨,以固體廢棄物處置與資源化和環保設備與材料兩個領域為主攻方向,為環境保護和資源再生提供人才與技術保證;在機械工程領域,學校以數控機床、機電一體化、先進製造技術的工程設計、研究、開發為重點,相關學科建設與企業聯繫緊密,産學研合作成果顯著;在控制工程領域,憑藉上海發展資訊産業、實現製造業的現代化和資訊化的主導地位優勢,學校在“控制工程設備及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生産與製造”等領域培養了逾萬名工程技術人才,目前在風光電的技術領域也已經建成系統的實驗研究基地。

學校現有上海市重點學科“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及環境功能材料”,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測控自動化”、電子産品與環境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設項目“機械電子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物流管理”,上海市高水準特色項目“工業與資訊化産學研合作基地建設”、“電子産品的綠色設計與製造及安全處理支撐平臺建設”等。

“十五”以來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計劃在內的省部級及以上項目37項,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837篇,科研經費1.3億元,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3項等一批獎項。

試驗裝備 基礎雄厚。2002年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整體搬入浦東金橋新校區後,投入了大量經費用於實驗裝備條件的改善。目前,學校儀器17124台(套),儀器設備總值1.72億元。其中,10萬元以上儀器設備達138台(套),選入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的設備達23台(套)。其中,為重點工程領域的裝備服務完全達到同類院校先進水準。環境工程領域擁有的X射線衍射儀(XRD)、帶能譜分析功能的掃描電鏡(SEM)、掃描探針顯微鏡(SPM)等科學研究儀器已經具有國際先進水準。機械工程領域擁有的數控裝備總值達5000萬元。

學校建有中央財政資助的“數控技術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及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工程訓練中心)1個,各類實驗室39個學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工程實訓中心”是上海市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也是學校主要實踐教學基地,承擔了全校的機械、電工電子及電腦等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任務。近年來該中心在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形成了一套模組化、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與企業合作,引進工程環境,引進企業標準,教學內容密切與科研、工程實際相關,産學研結合,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的工程意識和綜合能力。中心的教師都具有工程經歷,教學隊伍結構合理,師資力量較強。中心規章制度健全,中心運作科學、高效,正逐步實現對實驗教學進行管理的資訊化和現代化。工程實訓中心正在成為學生課外科技活動和創新基地。工程實訓中心向校內外開放,具有示範作用。

學校還在申報上海高校工程中心建設項目“複雜機電産品設計與製造電腦倣真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計劃建設四個倣真技術研究室:(1)數控設備電子樣機倣真研究室。該室主要以數控雕銑機與數控軸承磨削生産線對研究對象,開展基於Modelica建模技術的倣真基礎模型庫的建立,所産生的研究成果將應用於合作企業上海萊必泰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的産品;(2)機械性能動態倣真研究室。該研究室以DYNA,ANSYS等CAE軟體為工具,開展面向汽車(特別是家用轎車)關鍵部件的動力學和有限元模型分析技術研究,以及汽車關鍵摩擦零件材料間的摩擦機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將應用於合作單位吉利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上海匯眾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等單位;(3)複雜運動軌跡倣真研究室。以複雜曲面加工為研究對象,研究加工程式加工實際型面與理論型面的差異評價,結合三坐標測量技術,實現對自由曲面的加工倣真與加工誤差分析,其研究成果將應用於專業教學和培訓;(4)生産系統建模與倣真研究室。該研究室以離散製造業為研究對象,運用先進的三維顯示技術HOOPS等,開展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生産系統建模與倣真軟體系統開發,其研究成果首先可在合作單位上海萊必泰數控機械有限公司、上海匯大機械有限公司、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等應用。

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學校逐漸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強學術背景和實踐經驗的師資隊伍,專任教師達到590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241人,佔專任教師41.5%,“雙師型”教師佔30%,具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教師佔60.7%。基本具備了在全國同類學校中先行先試舉辦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基礎條件。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背景下,面對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需求,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正積極抓住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的機遇,先行先試專業碩士學位教育,探索構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立交橋,為研究生教育結構調整發揮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作用,使自己培養的人才具有更高的知識水準,掌握更強的技術能力,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中彰顯應用型人才的獨特魅力。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成立於1960年,前身為上海市業餘工業大學,1984年正式更名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2000年7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成人高校轉制為全日制高等職業院校;2001年11月與上海東滬職業技術學院合併組建新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科為主、經管文理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本科院校。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始終堅持培養高等工程與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辦學方向,緊密服務於上海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為上海現代化建設輸送了一大批以全國勞動模範和優秀髮明家包起帆、李斌等為代表的各級各類技術與應用型人才,被譽為勞動模範的搖籃、高級技術人才的深造平臺。

學校下設11個學院及實驗實訓中心、體育部、思想理論教學部、高職學院(技師學院),10個研究所。現有5個學科門類,13個專業類別,28個本科專業,40個高職專業。目前在校全日制學生近12000人,其中本科生佔72%,專科生佔28%。成人學歷教育學生6200余人。承擔職教師資培訓和各類成人非學歷教育近6000人次。學校佔地面積近800畝,各類建築面積27.7萬平方米,其中實驗實訓中心4萬平方米,專業實驗實訓室近百個,各類儀器設備固定資産總值2.5億元。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一支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有高級職稱教師278名;學校開展科學技術研究,承擔了自然科學基金、863等多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學校2009年4月被上海市教委批准為工程專業學位(碩士)立項建設單位。截止目前,主持和參與國家863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7項;擁有國家特色專業3個,上海市教育高地項目7個,上海市特色專業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項、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3項、上海市高水準特色項目2項、國家級精品課程高職類3門、上海市本科精品課程7門、上海市高職精品課程5門、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30門,上海市高科學校教學名師4位、上海市高科學校市級教學團隊4個。連續三屆保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先後被授予上海市平安校園、上海市花園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堅持發揚“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訓和學校精神,以人為本,德技雙馨。貼近學業、貼近産業、貼近就業,逐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以教學品質為保證、以辦學特色求發展的辦學指導思想。

學校貫徹實施“人才強校,特色興校”戰略,堅定不移地創辦一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堅定不移地進行多種學制和彈性學制的探索與實踐,堅定不移地走産學研相結合道路,堅定不移地培養知識型高技能創新人才。大力拓展和提升與企業零距離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橋梁與途徑,積極開展各類證書培訓,採用三學期制和彈性學分制,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了有效的空間,每年學生在全國、全市的各類競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項數百項,就業率連續保持在95%以上,名列全市前茅,畢業生普遍收到市場的認可和歡迎。

學校尤其重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配備了一流的實驗實訓環境和設備,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源共用。學校依據“實訓場地實景化,技能培訓標準化,實訓設備現代化,考核管理規範化”等要求,建設了“數控加工技術”等5個高技能培訓基地。充分利用地處浦東金橋出口加工區,毗鄰張江高科技園區和外高橋保稅區,區位優勢,緊密結合浦東新一輪發展中跨國公司雲集,高新技術快速發展等特點,努力通過産學結合等途徑,建立了一批校內外聯合研發中心,設立各類企業獎助學基金近10種約300多萬元。

學校積極融入社會,服務周邊社區。近年來共有6千多名師生走進社區,開展各種結對活動。學校的特色體育龍舟活動,已經成為浦東文化的特色品牌活動之一。學校通過與社會和浦東新區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擴大了影響,提升了辦學層次和實力。

今天,屹立於更高起點上的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將傳承傳統,繼往開來,遵循“厚德、厚技、厚生”的校訓,進一步優化結構,強化品質,錯位競爭,彰顯特色,努力把學校建成以工科為主,經、管、文、理協調發展,實施一流的多層次高等技術與職業教育,培養知識型高技能創新人才的國內知名的特色大學,再創新50年的輝煌!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