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純藝類專業是“寂寞在唱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6 17:38:2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馬黎

 

畢業生:學純藝的也可以做設計

學的東西是死的,應用才是活的

“學校學的東西是死的,應用以後肯定不一樣,那才是活的。純藝類可以賣畫賺錢,也可以做設計,很多有名的設計大師都是造型出身的!”電話那頭,臧雪爽朗地笑了起來。作為中國美院大四的學生,臧雪與幾個同學一起參與了今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浙江展區第三展廳的設計。

實際上,臧雪並非設計類專業的學生,她讀的是公共空間藝術系景觀裝置專業,屬於造型藝術類。但臧雪説,它其實是一個結合了造型和設計的綜合性專業,也是國內目前比較新興的學科。而這次她參與的項目,是為浙江館裏的六個浙江家庭做裝置,體現浙江在改革開放三十年裏日新月異的變化,她負責的則是龍泉組的設計。“前期的方案設計,很多都要用到純藝以外的知識,有一些還要涉及機電、編程方面的內容。”而在當年選專業時,臧雪完全是“憑直覺”報的,“學到後來發現很有意義,也很符合我的初衷。”

面臨畢業,臧雪説,自己讀的專業並沒有特別對口的工作,“其實設計類和純藝類的區別,就像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都是勞動,只是累的方式不一樣,沒有冷熱之分。設計類是應用美術,相對工作對口的多一點,而造型類的選擇面會更廣,我就覺得做獨立藝術家蠻好的。”

什麼是獨立藝術家?臧雪説,就是成立工作室,幾個人為一個團體,接一些設計任務和項目,“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要有前期積累,這樣別人才會相信自己。”此外,她説身邊一些純藝類的同學都會選擇辦培訓班,業餘時間就畫畫搞創作,“轉行的也很多,油畫係的同學後來去做雕塑,有的去做設計,反正藝術都是相通的,都是看自己最後喜歡什麼,才做什麼。”

“冷熱”只是表面現象

讀研,或參與實體項目設計,各有所愛

中國美院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戴俊豪老師説,去年學校做過一個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去年畢業生1600多人,5%的學生自主創業,80%的學生去了私營企業,還有一部分學生考研,繼續讀書。”

像臧雪這樣,在課堂上就已經參與到大型項目設計中的學生,在美院就有很多。中國美院招生辦主任李都金説,招生所謂的“冷熱”之分,其實是一個誤解。設計類專業的學生表面上看,確實要比純藝類更容易“成才”。“有的學平面設計,有的學建築,有時候只憑藉一張圖紙,他們就可以與社會接軌,並且與一些實體項目的接軌也比純藝類更快。”李都金説,還有很多在校學生參與了杭州城市色彩、指示標誌、地鐵設計的工程。

由於造型類“成才”所要花費時間比設計類要長,“有時候,一張畫要得到社會公眾的認可,他們需要經過五、六年的積累和磨練,因此,設計類看起來確實要比純藝類的成就更顯著。”李主任説,但這並不表示兩者就有冷熱之分,造型類的學生讀研究生的就要比設計類多,這些必要的鍛鍊才能表現出他們最終的能力。“學藝術的學生都比較活躍,冷與熱只是一個暫時的表像,到最後,只有喜歡與不喜歡的不同選擇。”

另外,李主任表示,學校純藝類和設計類招生的人數本來就不同,“純藝類今年只招收300多名,而設計類是400多名,圖像與媒體藝術類是300多名,在名額上就不同。因此,人多人少,其實是很正常的。”另外,今年學校實行了按大類招生的新政策,其實也很難看出冷熱。“以前是按小專業招的,像油畫一直是熱門,而美術教育前幾年比較弱,現在合到一起招生,也很難看出冷熱。”

   上一頁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