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教育

關於高等藝術教育的反思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2-01 23:51:38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黃宗賢

在當代藝術以其特有的活力,為中國文化藝術界營造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觀的時候,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似乎更是演繹出熱鬧非凡、繁榮興旺的“盛世”光景。這種“盛世”景象,有諸多值得稱道的“亮點”。2008年筆者在一篇回眸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文章①中,已對藝術教育的發展狀況及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大致的描述與概括。認為無論是撰寫一部系統的中國當代教育史還是當代藝術史,忽略了高等藝術教育這一板塊,都是一種令人遺憾的疏漏。因為,藝術教育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變革頻率最快、變革強度最大的板塊之一,也因為今天中國藝術界的中堅力量和活躍人物,多為三十年來中國藝術教育變革所造就。

的確,我國的高等藝術教育,近十年來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太多的“亮點”,亮點之一:藝術高考熱持續升溫,多年來參加藝術考試的大軍像滾雪球一樣,一年比一年壯觀,我國每年參加藝術考試的學生總人數,恐怕(應該用“一定”一詞)不亞於一個洲每年報考藝術專業的學生人數之和。藝術考生規模如此之大,而且具有持續性,這在古今中外是絕無僅有的;“亮點”之二:長久以來,藝術專業在人們意識裏是一個具有特殊化、貴族化的專業,人們都懂得人人都需要藝術,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從事藝術,藝術家應該具有的非同常人的敏銳的感覺、特殊的形式感悟能力使得在高等教育體系裏,藝術專業不可能如中文、歷史專業那樣被普遍開設,因而,不多的藝術院校和少數綜合性大學的藝術專業,成為少數確有藝術天賦和藝術理想的學子的嚮往之地。而如今,高校中增長的最快最多的恐怕是藝術專業了,十多年來,老牌藝術學院的擴充與開放性與其他綜合性大學以及民間資本對藝術教育的青睞,使得藝術教育出現了空前熱鬧的景況。以至於使人們要找出哪些學校沒有藝術專業遠比説出哪些學校有藝術專業要難得多。不管與藝術有沒有關係的學校,紛紛都把創辦藝術專業作為完善學科和專業體系的重要舉措來實施(這是從美好的願望的角度來理解的),藝術專業成為了高等教育中名副其實的“香饃饃”了;“亮點”之三:中國藝術教育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大美術觀已經基本確立,“純”美術與設計藝術專業形成了共存互動的關係,設計藝術專業在中國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已經成為重要熱門的專業;“亮點”之四:

高等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迅速地完善,並不斷地升格。在改革開放之初或改革開放之前,一個藝術本科生幾乎就是藝術的最高學歷了,一個藝術中專生,也是極具才能的藝術人才了。而今,除了個別特殊的藝術門類和個別學校,藝術中專這個詞彙幾乎從藝術教育體系中消失了,在藝術本科大規模擴張的同時,藝術碩士、甚至於藝術博士正在(實際上是已經)成倍地批量化地被生産,近十年來,每年中國獲得藝術碩士、博士的人數,很可能是其他國家每年獲得同等學位人數的總和。正因為如此,懷揣本科文憑的藝術學子在求職時已經沒有競爭的優勢了,碩士也已人滿為患,博士也不再是可以昂起頭顱的被哄搶的人才了。當然,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盛世”景象還有許多值得可圈可點的“亮點”,在此,不必一一羅列贅述。

我們在觀賞“亮點”,歸納成就的同時,更應該理性地審視與剖析藝術教育“盛世美景”下的陰靄與潛在的危機。因為“海市蜃樓”固然是一種美景,但是,曇花一現的美景之後,留給我們可能更多的是遺憾,是往事不堪回首的傷痛。其實,當下對於藝術教育現狀進行反思反省的學者和文章已經不少,筆者對於不少高校處於現實功利目的,摻和到藝術領域來哄搶“香饃饃”,為了規模效益一而再,再而三地擴招,不尊重藝術教育的規律以集約化的規模教學取代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育等諸多現象,在其他的有關藝術教育的文章中都有一定的涉及,在此不再作過多的評説,現就高等藝術教育中幾個較為普遍存在而又容易忽視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慾望”的容器消解了藝術的尊嚴

在利益驅動下的藝術專業快速增加,招生規模急劇擴張,似乎無可非議,人們也可以為我國的藝術教育由精英式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換而拍手稱快,因為這一轉換,使得藝術高考萬人過“獨木橋”的景象已成為依稀往事。從整體上看,高等藝術教育的矜持感在龐大的招生指標的擠壓下幾乎已蕩然無存,通向藝術境地的路已向所有願意從藝者和未必願意從藝的人敞開,凡想升學的人(包括家長)幾乎都敢報考藝術專業,對報考普通專業畏懼的人更敢報考藝術專業。原本一個讓人多少有點敬畏的領域,不僅不再被敬畏,而且成為不少對知識對學術沒有敬畏感的人唯一可以任意踏涉的領地。如果高等藝術專業的增容,能將大批優秀的嚮往藝術的學子吸納進來,何尚不是藝術專業的幸事,在眾多的藝術求知者中,經過幾年的熔鑄和大浪淘沙,總會造就一批可用的藝術之才。可是,持續的藝術考試熱所標示的是,許多人(包括家長)將報考藝術專業看成是唯一的升學的捷徑。參加高考是很多人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有的學生考慮到自己參加普通專業的考試成績可能不理想,難以考上大學或者説自己理想的學校,於是他們就選擇了參加美術考試這條捷徑。“什麼都學不好的就來學藝術”這種説法在社會上早就流行,前不久聽一美術教師説有一家長為子女的未來犯愁,想讓其子拜師學藝,其初衷是:“我這兒子習慣不佳,學習成績不好,考學無望,只有學美術,考進美院,總比進監獄強。”言者無奈,聽者更是噓唏,為藝術專業尊嚴的喪失深感悲哀。或許,這樣的話語與認識只是個別,不能以偏概全,但是,當今的藝術考試大軍中有相當比例的考生還是從一種很現實的功利角度出發把藝術考試作為進入大學的一個捷徑,這卻是不容爭議的事實。於是我們看到的是每年遞增的報考人數,是媒體不厭其煩地追捧的“藝考熱”。這種熱度並非是藝術專業的福音,反而給高等藝術專業帶來了難以治愈的傷寒。我們看到:高考招生改革三十年來,藝術專業的文化成績不僅沒有逐年的提高,而總是在一個低分段上徘徊;一個需要特殊才能和天賦的人才能進入的專業,一個需要以特殊的專業考試來遴選生源的專業,最終收納的多是並沒有什麼藝術天賦,甚至根本沒有藝術興趣的尋求便捷之路的淘金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何況當今藝術教育領域的“巧婦”難覓了,即便是有,也難以釀造可口的藝術之餐了。

當然,人們完全可以用“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不是藝術家”、“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已經模糊”、“藝術的特權已經從天才的手中滑落”這樣的後現代理論來為今天的藝術教育開啟了一條大眾教育之路而大喝其彩,更可以用歐美國家高等藝術專業的門檻總是向所有嚮往藝術的人開放的事實,為中國藝術教育降低門檻的舉動而稱道。問題是,“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理論假設的前提是人人都願意用藝術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於世界、人生、社會的感知與看法,藝術教育不設門檻的真正意義是藝術之門永遠為嚮往藝術、尊重藝術的人敞開。當藝術教育領域成為大眾滿足現實功利慾望的容器,成為解決暫時生計問題的便捷渠道,成為眾多沒有求知探索慾望者的集結地的時候,其尊嚴與榮耀已喪失殆盡,沒有尊嚴和榮耀感的專業,能指望培養出具有藝術使命感和責任心的藝術之才麼。高等學校的現實功利追求與世俗慾望的合流,藝術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淪落為沒有尊嚴的慾望場所了。

二、人文精神與技術訓導雙向缺失的尷尬

在藝術教育生源品質“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如果有後天合理養料的施加,或許還可以扶持出一批藝術之才,但是,在今天的高校藝術專業的教學中,很難尋找“合理”的前提了。且不説,大規模的招生帶來了藝術教育資源(軟硬資源)的嚴重匱乏,已經使個性化教育成為空談,也不説在商品經濟大潮衝擊下,還有多少藝術教師恪守“傳道、授業、解惑”職業準則,全身心地投入于藝術人才的培養中,單就藝術教育教學的觀念而言,數十年來並沒有很好解決“傳技”與“傳藝(傳道)”的關係問題,經驗式的技術性教學仍然佔據主導地位,這與藝術教育的本質,特別是與當代藝術教育發展趨勢相悖。

無論中西,藝術的發展都經歷了從與一般的物質生産性的製作技術混為一體的“技藝”向作為精神性生産的視覺文化的轉換。這一轉換在中國和西方儘管時序上有先後,但是,都無可逆轉地實現了這一轉換。在中國,唐宋以降,由於眾多文人士大夫介入藝術創作,使得包括繪畫在內的美術創作的精神性特徵得以強化,以詩、書、畫、印融為一體的繪畫形式,凸顯了中國藝術獨有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世界藝術史上獨樹一幟的藝術形態。在西方,自古希臘始,儘管以雕塑和建築為代表的藝術作品受到人們喜愛,但是,藝術在整體上並未被看成是可以與詩歌、哲學、修辭學、幾何學、天文學等相提並論的精神生産,最多被視為與純精神性的“自由藝術”相對應的具有物質生産性的“平民藝術”,藝術的創作者更是未得到應有尊重。這種令藝術尷尬的狀況直到文藝復興後, 如達·芬奇等 人文學者,將藝術作為他們探尋人類未知世界和科學規律的方法與視向,傳達他們對外在世界感知的媒介而參與藝術創作才得以改變。也正是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更多的從事藝術創作的“藝匠”們,接受的教育不單是技藝性的,還有人文知識,使他們實現了從歸宿含混的“手藝”人向學者化的轉換,從而使藝術提升到與科學媲美的精神生産的地位。

儘管,中西方的藝術史文本都出現過抑“技”揚“藝”,並將技、藝之異作為貴賤尊卑之別之依據的傾向,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避開藝術史文本“話語”主體的偏見,就從藝術本質的角度來談探討藝術教育的內涵問題。在此,筆者不必就藝術的本質作一番沉繁的學理探討,相信藝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無可爭議的共識。人類的生存方式構成了人類文化的全部內容。因此,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政治、道德、哲學、科學、宗教、藝術雖各有領地,但從根本上説,它們不過是人類生存方式的不同側面的體現罷了。正是由於它們既相區別又相聯繫,才使人類生活顯得既目標統一又豐富生動。要達到對藝術的真正了解,我們就必須懂得,藝術是人類文化的視覺呈現,一切藝術創作都是心靈物質化和物質心靈化的活動,具有強烈的精神性和積極的實踐性。如果我們不否認藝術與其他文化形態的這種密切的關聯性,不否認藝術的精神性特徵的話,就應該將藝術放到與其他文化類型的關係中去加以審視。

1   2   3   下一頁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病入膏肓的美術教育
· 弊端叢生的中國藝術教育
· 山東:藝術類考生有疑招考院專家解答
· 2010年河北省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簡章
· 江蘇2010年高考日程安排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