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藝《想飛的孩子》百場演出登陸北京世紀劇院

時間:2013-09-12 11:14:03 | 來源:《中國文化報》

演出>

9月14日至15日,北京兒藝大型兒童現實主義舞臺劇《想飛的孩子》將在北京二十一世紀劇院連續進行3場演出,屆時該劇將迎來第一百場演出,北京兒藝將隆重舉行百場演出紀念活動。10月13日,該劇還將代表北京赴山東日照參加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展演。目前該劇正在全力衝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和“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獎”兩項大獎。

改制近十年再創兒童劇力作

《想飛的孩子》講述了一個叫強子的男孩執著地追逐飛翔夢想,從而“點燃”了沉寂的村莊村民心中夢想的故事。創作者試圖用真實的情感、飽滿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打動小觀眾,呵護每一顆懷有夢想的心靈。結尾處更飽含著對實現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美好期盼,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該劇是北京兒藝2004年改制以來首部現實主義兒童劇,是改制近10年來的又一部兒童劇力作。為完善和提高該劇的藝術品質,北京兒藝集結各方創作力量,深入基層創作采風,歷時數月,投入重金,對《想飛的孩子》進行了二次藝術創作打磨。此次呈現的新版本,從內容、表演到製作均進行了升級,更加貼近孩子們的心靈。內容上,劇本文學故事表述和人物邏輯關係梳理得更加清晰;表演上,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更有質感、更富有魅力;製作上,劇中的音樂、視頻、服裝、道具均重新設計改良,更趨精緻、唯美。此版演出舞臺大螢幕背景視頻也進行了重新設計,更加清晰化並賦予其語匯性,用雲的不同狀態來表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同時為了更好地推動劇情發展,呈現出絢爛魔幻的舞臺效果,北京兒藝此次還投入重金自主設計製作了轉臺。

三走訪基層挖掘藝術創作靈感

為深入挖掘藝術創作靈感,打造精品力作,《想飛的孩子》主創團隊多次深入基層進行藝術創作采風,先後三次到劇中大鵬關原型所在地——北京市昌平區長峪城村,居住在村民家中,實地體驗生活。雖然當地生活條件較為艱苦,飲食和住宿條件簡陋,衛生狀況較差,連基本的洗漱條件都不具備,但主創人員不畏艱辛,孜孜以求地進行藝術創作。

艱苦的環境讓主創人員更接近山區孩子夢想的精神實質,采風激發了主創人員的靈感,對提升這部劇的藝術品質起了關鍵作用。通過3次基層采風,主創人員找到了戲中人物原型及戲劇表現形式,構建了劇情結構和脈絡,還將村民的語言、服裝以及采風的感觸融入戲中,讓全劇充滿了樸素的生活質感和真摯的人物情感。

多次的基層采風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穫。舞美設計師從900年前的古長城和村裏的石墻、高音喇叭中獲取了創意元素,傳達出古老與現代文明交雜的感覺;演村主任的演員同村主任交流,捕捉他的口頭語,演村婦的演員同村中各種性格的婦女聊家常,觀察她們的語言和形體,北京兒藝的這種創作方式,讓演員真正接了“地氣”,捕捉到了真實的生活氣息,對角色的塑造有了整體的把握。

該劇導演王炳燃表示,向生活討教這堂課不能丟,生活永遠是藝術的老師。通過采風我們收穫了基本的舞美創意、人物形象和戲劇邏輯,同時,對演員的表演從外在形象到內在心理均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舞臺表演更加鮮活、生動。此外,如何更精準地體現北京郊區的典型特色,也是我們下鄉采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對各類方言、俚語、口頭禪進行了重點挖掘,對人物語言特點和思維方式進行了觀察和分析。

該劇演員表示,演員通常都會帶著在創排和演出中産生的一些問題,有目的性地去鄉下觀察和接觸孩子們。比如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扮演冬瓜的演員會清晰地感覺到哪個孩子就是“冬瓜”,然後認真觀察他的一言一行,融入到舞臺表演中;再比如演員們會細緻地觀察孩子們吃冰棍的感覺、滿地打滾的感覺,琢磨大人們坐在大街邊聊天的感覺等。這些都讓演員對角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

自2012年“六一”首演以來,該劇已先後在北京BTV大劇院、二十一世紀劇院、首都圖書館劇場進行了多輪演出,並深入北京基層遠郊區縣進行了週末場演出,足跡遍佈昌平、房山、門頭溝、順義、大興等地。目前,該劇還作為2013東城區“百場戲劇進基層——戲劇進校園”活動的重點演齣劇目,深入到東城區數十所中小學進行巡演。8月3日至4日,還作為國家大劇院第六屆“北京兒童戲劇季”參演劇目,登陸國家大劇院戲劇場,觀眾反應熱烈,體現了該劇較高的藝術品質。

開闢兒童劇藝術創作新路

2012年6月和2013年7月,北京兒藝先後兩次組織召開了《想飛的孩子》專家研討會,邀請了黃維若、劉彥君、宋寶珍、汪麗婭、黎繼德等戲劇專家,對該劇的藝術創作展開了深入研討。專家的指導把原來的不自覺的表演形式變成一種理論指導,使該劇風格更統一,方向更明確。

該劇二次藝術創作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探討如何把專家的理論指導運用到具體的藝術創作中去。主創人員從文學邏輯、人物性格、舞美設計等具體的細節層面入手,比如就國梁的人物性格該如何轉變、村民們最終堅持把飛機做完的理由、使用轉臺對整個劇情的推動作用等都進行了多次的推敲和錘鍊。

戲劇專家黃維若指出,在探尋如何將兒童劇與現實主義戲劇的結合方面,該劇做了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探尋到一種兒童現實主義式的表演。它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作品本身,為我國兒童劇的創作帶來許多有價值的思考。

專家們表示,《想飛的孩子》在兒童劇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模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具有豐富的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該劇在兒童戲劇文學藝術上實現了四大創新:第一,突破了固有的創作理念,從傳統的用成人觀念、標準來説教轉變到鼓勵孩子去追逐夢想;第二,實現了從神話、童話等題材加遊戲的格局到現實主義手法的轉變;第三,探索出成人兒童化戲劇表演的新方式,舞臺上的人物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展現出兒童的感情和邏輯,革新了兒童劇人物的塑造方式,為各年齡段觀眾所喜愛;第四,實現了兒童劇單一戲劇結構的突破,該劇將“夢想追求”與“情感彌合”兩條動作線有機地交織在一起,共同推進劇情的發展。

導演王炳燃對於本劇的藝術特點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飛的孩子》除了承載父愛、助推夢想外,還有另一層深意——展現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衝突。實用主義是典型的當代中國生態,而浪漫主義則是一切人類美好事物的源頭,比如飛天夢想本身就很浪漫,浪漫是人類性格最閃亮的光彩。劇中強子一次次想飛的舉動,最終激發出被土地束縛的全村人殘存的浪漫。實用主義與浪漫主義在激烈的衝突中走向統一,這一點也正是這齣戲的‘戲核’所在。”

《想飛的孩子》是北京兒藝創作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藝術總監吳玉中、導演王炳燃、主演王昭懿等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嚴格要求成就了這部作品。它如同一架孩子夢想的發動機,鼓勵孩子去追逐夢想,並讓孩子的夢想照亮成人世界,引導家長去呵護孩子的夢想。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