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舞劇《牡丹亭》亮相後現代風格有驚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1-15 14:58:56 | 文章來源: 東方早報

11月14日晚,作為第十四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項目,中央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牡丹亭》首度亮相上海文化廣場。自2008年首演至今,該劇前後共改了三稿,在北京人藝導演李六乙的把控下,該劇在劇作結構、戲劇走向、人物變化、場景安排上都做了微調,但二幕六場的基本框架沒變。該劇由郭文景作曲、費波編舞。

昨晚演出現場,該劇借助一段德彪西的印象交響詩《牧神午後》開啟了杜麗娘百無聊賴的慵懶思春情緒,舞臺上斜插一根大樹枝代表了杜麗娘夢中的後花園。《牧神午後》淡去之後,崑曲《驚夢》中的一段“山羊坡”順勢咿呀唱起來。郭文景以西方古典音樂與中國傳統崑曲結合的創作手法,觀眾完全沒有突兀的違和感,反倒是有一種時空穿越的驚喜。

舞劇以杜麗娘與柳夢梅在冥間的大紅色婚禮做結,大片紅色梅花飄落在貫穿全劇的紅色座椅上,白衣杜麗娘在劇中的舞蹈也大部分圍繞這部座椅展開,它以象徵手法代表了杜麗娘的閨閣以及潛在的封建社會。該劇的配樂也成為備受好評的亮點。

和崑曲中的杜麗娘獨自一人演唱不同,芭蕾舞劇《牡丹亭》將杜麗娘這一纖巧瘦弱的思春女子變成了三個。中芭首席演員朱妍和張劍,分別扮演了徜徉于後花園的懷春少女白衣杜麗娘,以及展現原始自我和真實慾望的紅衣杜麗娘。整個劇作的旁觀敘述者藍衣杜麗娘,則由中芭專門邀請的一位崑曲演員扮演。中芭青年男演員邢亮,扮演了劇中的柳夢梅一角。據中央芭蕾舞團團長馮英介紹,每次巡演,“我們都會請北京崑曲劇團的樂團來伴奏中國樂曲,藍衣杜麗娘也是在現場演唱崑曲。”

該劇在舞臺和舞美設計上,走的是後現代和象徵主義風格,舞美和道具的線條設計都簡約明快,以大寫意手法貫穿全劇創作。比如,一團吊在半空中的紅色火焰象徵了杜麗娘被壓制于內心的慾望,一方躺在舞台中央的四方形道具,代表了杜麗娘與柳夢梅在夢中交合的床。

馮英昨日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説,《牡丹亭》由日本服裝設計師和田惠美、德國舞美設計師米歇爾·西蒙以及國內作曲家郭文景、燈光設計師韓江加盟,是一次國際團隊合作,這也是中央芭蕾舞團第二次參演國際藝術節。此外,中芭一線演員現有67名,這次都到了上海,參與11月16日至17日《紅色娘子軍》的兩場演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