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譚盾對話約翰-凱奇 4分33秒無聲演奏考驗觀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22 10:58:09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譚盾對話約翰-凱奇 4分33秒無聲演奏考驗觀眾

10月21日晚,“譚盾對話約翰·凱奇——獻給北京國際音樂節十五週年交響音樂會”在保利劇院奏響,譚盾為北京國際音樂節創作的搖滾無調性序曲《青春》和美國當代著名作曲家約翰·凱奇標誌性的作品《4分33秒》《星圖》悉數上演。當晚的音樂會不僅為北京觀眾打開了一扇窗,也把音樂節本身置於世界音樂發展潮流之中。

音樂會上半場的重頭戲是譚盾的新作《青春》,在這首作品中譚盾加入了大量的搖滾元素,以及京劇中的音樂元素。混搭的音樂,帶給觀眾一種青春、叛逆、熱情的印象,仿佛是一個步入青春期的少年,譚盾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青春的色彩,向北京國際音樂節15年致敬。

《星圖》是凱奇為86人的管弦樂隊所作的作品,這部作品沒有總譜,同時也沒有規定作品演奏的時長,凱奇表示,這部作品是上天給予人們的暗示。當晚,這部神奇的作品也在本屆音樂節上首次與中國觀眾見面。譚盾類似八卦的指揮手勢以及音樂本身的特點帶給觀眾一種神秘、玄妙的感受。

在音樂史中,沒有哪部作品比約翰·凱奇于1952年創作的《4分33秒》更特殊:整部作品的演奏中,演奏者演奏的音符總數為零,換言之,這是一部沒有聲音的音樂作品。凱奇本人曾多次表示:“《4分33秒》是我最重要的作品。”譚盾上臺後,將手機調成了4分33秒的倒計時,演奏開始,譚盾與往常一樣做出了指揮的手勢,他的手勢做到哪一聲部,那一聲部的人就做出表演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晚的演出還加入了古琴,身著華麗漢服的演奏者在古琴前認真的表演演奏的動作,但在4分33秒鐘,劇場內鴉雀無聲,在長達4分33秒的時間內,觀眾與臺上的音樂家共同完成了這一作品。儘管對於觀眾來説,這樣的音樂太過前衛,但是4分33秒後,大家仍然報以熱情的掌聲,用這一方式表達自己對於這一特殊音樂的包容與接納。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