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貓》:“音樂劇演員是斷檔的 我們是第一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10-15 16:23:00 | 文章來源: 華商網-華商報

音樂劇《貓》中文版即將亮相西安,引發了業界熱議,一批音樂劇演員也聚集此地。在2000年前後,音樂劇在中國還是冷門藝術門類,音樂劇演員多為兼職,而且國內的演出極少,但隨著音樂劇快速的發展,在從2008年以後,音樂劇演出越來越多,音樂劇的從業人員更專業,記者獨家專訪了《貓》的幾位主演,通過音樂劇演員的“眼睛”,了解它的變化。

“音樂劇演員是斷檔的”

80後的陳沁是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係第一批畢業生,這位參與過大熱音樂劇《媽媽咪呀》等作品的女孩子,一頭利落的短髮,她説:“我只能做這行,別的不會。”陳沁當時班上的同學,從事音樂劇不算多,改行的不少,有做舞蹈老師、瑜伽教練,還有人開店,她堅持了下來。“那會中國的音樂劇很少。”

在極少的機會中,音樂劇演員前途堪憂,於是很多都只能兼職,然後等演出。而能參與大製作的巡演作品,對他們來説意味著固定的收入和難得的學習機會。比如“媽媽咪呀”、“貓”這樣的大製作巡演,時間長的持續近兩年,大型巡演合約有不錯的收入。

在採訪時,幾位演員告訴記者他們的經歷,有參與過不少原創本土音樂劇,總結起來就是首先商業運作不太上軌道,其次不像音樂劇,要麼是話劇+唱,或者是音樂+舞蹈,總之就是説話部分和唱的銜接很不順,感覺是硬加進去的。這樣的演出他們去多了就不想去了,覺得浪費時間。“很小的細節,《貓》裏有34隻貓,每個人換裝按秒算,很多演出後臺經常是一團亂,可這裡每個桌子上都有標語和演員的名字,管理非常嚴格,當然也可能因為這個戲已經演出30年,它已經很成熟。”陳沁説她很喜歡英國導演引導式的導演方式,他們永遠不需要你去貼近人物,而是挖掘你身上的人物特質。

出生於1985年的夏振凱和陳沁是校友,正在本校讀研究生,他説:“其實從他們身上要學很多東西,包括這麼多年的演出套路,操作方式,甚至舞臺佈置等多方位。我們還這麼年輕,我們上面沒有音樂劇演員,是斷檔的,我們是第一代,未來可能就是音樂劇方面的專職從業人員,我們學習是希望未來能為中國音樂劇做些什麼。”

在國外,音樂劇是入門級的演出

1989年出生的丁臻瀅,長得很玲瓏,擅長舞蹈,她也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係,她們班二十多個人畢業,目前有三個女孩參與到這次《貓》的巡演,她此前也參與過《媽媽咪呀》。在較小年紀的音樂劇演員裏,她的履歷是漂亮的。“中國的音樂劇市場會越來越好,因為音樂劇有唱有跳,它不像話劇或者戲曲,它的欣賞是全方位的。很多觀眾現在對音樂劇的理解總覺得像歌劇一樣,是極高雅的,其實音樂劇是很隨意的,在國外,音樂劇就是很入門級別的演出,也不需要特別的美聲。”

同樣相信中國音樂劇有未來的,還有同是1989年出生的杜彥昊,他原本在紐西蘭現代舞團,正在歐洲演出,聽説有機會在國內演出,馬上回來面試,而面試的人全是原版的英國導演。夏振凱則説有一輪面試他整整面了三天,一會聲樂,一會舞蹈,因為音樂劇要求必須會唱會跳。丁臻瀅説:“聽説還會排《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的音樂劇中文版,市場挺好的,而且在國外年紀很大的演員都在演出,相信我們都會有更好的發展。”

音樂劇效果不好會“直接玩完”

目前中國包括三寶、陸川等都在做音樂劇,很多小公司也在以音樂劇作為噱頭做原創。郭禎容來自台灣,是經過嚴格面試後進入貓團隊做駐團編舞,談到台灣的音樂劇,她説很羨慕大陸音樂劇發展得特別快。“台灣音樂劇只能自創,很少有機會接觸到這樣大的巡演,因為資金原因,市場大小等原因,音樂劇的藝術産業很弱,所以很多台灣的音樂劇演員白天都有一份工作,晚上才排戲。”

相比起圍繞張學友的音樂劇“雪狼湖”,“巴黎聖母院”這類的內容偏古典。作為圈內人的演員都説中國剛開始做音樂劇,還是應該做一些最親近大家的作品,不能太深奧。“現在好像很多人都在做音樂劇,希望分一杯羹的感覺,有些規模很宏大,有些做得像聯歡晚會。其實時間長了,觀眾會有一個自己的評定的水準。就好像國外一樣,很多音樂劇都是個人投資,硬拼産品品質,先在國外百老彙演出,效果不好直接玩完,連名字人們都不會知道,競爭壓力特別大。只有好戲能留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