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2011北京古典音樂 大團年紀念年撞車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12-06 14:02:28 | 文章來源: 新京報

隨著上週末捷克愛樂在國家大劇院上演馬勒第六交響曲,持續一年的馬勒年正式畫上了句號。2011年,北京古典音樂舞臺依然延續著近年來的旺盛和火爆,以柏林愛樂為代表的頂級交響樂團接連來訪,西蒙·拉特、穆蒂、佩拉西亞、穆特、馮·奧特等大師級指揮家、獨奏家、歌唱家輪番亮相,無論從數量和品質上都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高水準。

紀念年:冰火兩重天

向肖邦致敬的2010年成就了全球最優秀的鋼琴家們,而受益於馬勒逝世100週年的特殊年份,2011年成為這個星球上所有交響樂團和指揮家的大舞臺。在這一年中,國家大劇院啟動了紀念馬勒逝世百年的系列演出計劃:149天,7支交響樂團,10位指揮家,10部馬勒交響曲。除了國交、中芭、大劇院管弦樂團鼎力加盟外,柏林愛樂、蘇黎世市政廳樂團、捷克愛樂、亞洲愛樂則讓這一系列演出實現了全面的升級,同時讓中國觀眾領略了最高水準的馬勒音樂會。

正是這些頂尖樂團的加盟讓國家大劇院的馬勒紀念年沒有流於應景,而使之成為一次真正的藝術盛會。其中,柏林愛樂與西蒙·拉特的聯手無疑是其中翹楚,兩者合作的馬勒第九交響曲無疑是北京音樂舞臺最驚艷的奇跡,而另一位馬勒專家大衛·津曼則與蘇黎世市政廳樂團顛覆了人們以往對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印象,上週末捷克愛樂以馬勒第六交響曲為這一紀念系列演出收官,彰顯了大劇院在演出陣容方面的優勢地位。

在城市音樂舞臺另一端,已舉辦到第十四屆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則走上了另一條馬勒之路,沒有國際一線樂團登臺,卻以矚目的指揮家、獨唱家陣容和富於特色內容策劃惹人耳目。穆蒂、迪圖瓦、艾申巴赫、鄭明勳、哈丁等人輪番登場,五支本土職業樂團與新加坡交響樂團共同演奏了馬勒的絕大多數作品。

相比于如火如荼的馬勒紀念年,另一位19世紀偉大作曲家李斯特200週年誕辰年則受到了相對的冷遇。儘管國家大劇院在其“國際鋼琴系列”中特設“盛宴李斯特”板塊,更邀來艾瑪德、張昊辰、萊斯利·霍華德、瓦薩裏等名家參與,而中山音樂堂也策劃了有關的系列演出,但顯然被馬勒交響曲的汪洋大海所淹沒,無法與去年的“肖邦年”和本年度“馬勒年”相抗衡。同時,李斯特為數不少的交響樂作品也未能獲得重視,與如火如荼的馬勒年相比,可謂名副其實的冰火兩重天。

大團年:看明星,更看策劃

當世界各路頂尖樂團出現在國家大劇院舞臺已經成為家常便飯後,人們都不禁要想還有哪些樂團和指揮能勾起觀眾的熱情,還有什麼樣的演出值得人們翹首以待。在阿巴多的琉森節日樂團、海丁克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紛紛試水國家大劇院後,北京樂迷在頂級樂團紛至遝來間變得日趨理性和挑剔,過去僅僅依靠樂團知名度已經很難再提起觀眾的興趣,而只有在對演出的曲目、指揮和樂團進行全面策劃後才能獲得觀眾的青睞和好評。

在這一方面,今年國慶檔捷傑耶夫與馬琳斯基劇院樂團帶來的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無疑是最佳的範例,面對已經多次訪華的樂團和指揮家,大劇院十分明智地打出了“組合牌”,同時抓住了國內觀眾的“柴氏情結”。

進入11月後,大劇院推出的“國際交響月”系列演出則將又一個“大團年”推向了高潮,四大歐洲交響樂勁旅輪番亮相。闊別中國30年的蘇黎世市政廳樂團成為馬勒年中第一個亮相的世界名團;柏林愛樂所造成的一票難求以及全國樂迷紛紛來京的景觀更是多年一遇;接踵而至的雅爾維和巴黎管弦樂團雖然曾多次來華,但一台搭配講究,組合完美的法國作品還是讓音樂會獲得了出奇良好的效果;連同捷克愛樂在本月初的精彩表現,一舉消除了柏林愛樂造成的“燈下黑”效應。

除了7月巴倫伯伊姆和西東合集交響樂團之外,除國家大劇院的北京其他音樂策劃機構很少染指知名交響樂團演出項目。中山音樂堂仍然以精耕細作的態度,將古樂、巴洛克、室內樂等小而精的項目呈現給觀眾,繼去年的紫禁城古樂季之後,其仍然依靠精確的項目策劃抓住了一批為數不少的觀眾,也為北京的古典音樂生態環境增添了豐富的多樣性。

撞車年:快樂並痛苦著

對於北京的古典音樂觀眾而言,2011年是幸福的也是忙碌的,是快樂的也是痛苦的。當巴赫專家安吉拉·休伊特遭遇陣容歌手空前的馬勒第八交響曲,當小提琴大師帕爾曼與鄭明勳帶來的馬勒第六交響曲狹路相逢,當鋼琴巨匠佩拉西亞與女中音安妮·索菲·奧特,艾瑪德與傅聰兩位黑白健將被同處一晚時,北京的古典音樂迷們不得不忍受這一甜蜜的煩惱。

放眼歐美各大古典音樂重鎮,優質演出相互衝突撞車的情況時有發生,但在這些音樂市場較為成熟的國家和地區,觀眾通過訂購聯票或者季套票的方式選擇音樂會,通常在一個演出季開始前,已經在深思熟慮後進行了明確的取捨,而不會出現“吃著碗裏,想著鍋裏”的情形。同時,由於歐美主要音樂城市的演出活動具有相當可靠的預見性和前瞻性,一些知名音樂家和演出團體會對這些城市定期進行訪問,所以即便錯過一場演出,觀眾也會在下一年度或者演出季彌補前次錯過的遺憾。

放眼明年將登臺大劇院的鄭明勳與荷蘭皇家音樂廳樂團、哈丁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以及波利尼帶領的“國際鋼琴系列”和馬友友開啟的“國際大提琴系列”,提前三個月售票相信只是一個起步。而目不暇接的名家名團,想必對於古典音樂愛好者來説,從明年初便要開始幸福地忙碌了。

許淥洋(北京 樂評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