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西安“小劇場”文化版圖:秦腔在爭議中起步‎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20 16:24:39 | 文章來源: 三秦都市報

西安易俗社小劇場推出了“天價秦腔”,目前爭議不斷;陜西首個專業小劇場落成,為之“量身打造”的第一部小劇場話劇《亂套了》已正式上演。“小劇場”——這個聽上去很熟悉很時尚實際上卻很遙遠很模糊的詞彙,在古城西安的藝術氛圍中如雨後春筍般頻繁出現,小劇場不斷被定格,被關注,這種為各個劇團不同特性量身定造的小劇場能否掀起一場方興未艾的革命,能否培養出觀眾,能否讓難以接近的高雅變成親民藝術、草根的高雅。西安小劇場,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結構版圖呢?

話劇小劇場

處於摸索期

4月15日晚,陜西版話劇《亂套了》在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內落成不久的小劇場進行演出。作為一部風靡全球的經典喜劇,陜西版的《亂套了》將原作品中環環相扣的劇情,不斷激化的矛盾衝突詮釋得淋漓盡致,加上生動鮮活的人物,郝晨、何寶龍、張茜、聶力、劉研等陜西演員的賣力演出,英式幽默的地域化處理,表演風格和臺詞的接地氣,讓這部“舶來”的話劇在兩個小時的演出後被古城觀眾接受。

採訪時,陜西人民藝術劇院副院長胡曉波説,之所以選擇英國喜劇大師雷·庫內的代表作,“是因為話劇小劇場在西安剛剛起步,如何能更好的去培育這個市場,最好的辦法就是走捷徑,去改編那些已經被證明了的有市場的並被觀眾熟知的經典模式的喜劇典範。而國外的經典話劇作品在西安的演出市場是不多見的,雷·庫內的《亂套了》可以説是經久不衰的。”為了挑戰西安人的話劇消費觀念,省人藝的策略是低票價,試行演出期間票價最低只有幾十元。

據悉,陜西人藝小劇場之前是陜西省人藝的排練場,去年,陜西省人藝轉企改革後,陜西省演藝集團投資500萬將其建設成為一座專業的小劇場,目前,這也是陜西省唯一一座專業小劇場。胡曉波副院長表示:“我們的這個小劇場是標準的小劇場規模,有244個座位,分為上下兩層,第一排距離舞臺只有2米遠,最後一排距離舞臺也不過10米左右,在演出時,演員不帶麥克風,最後一排觀眾也能聽清臺詞。小劇場不僅物理空間小,互動性也會很強。”

胡副院長認為,話劇小劇場的出現是陜西話劇市場多元化的發展。“小劇場話劇相對於傳統大劇場話劇而言,特點是空間小,演員與觀眾近,劇情比較先鋒,題材更注重老百姓的現實生活,關注社會流行的時尚文化元素,娛樂性和互動性更強,戲劇衝突和矛盾也較強。自1982年我國第一部小劇場話劇在北京人藝小劇場上演以來,小劇場話劇已經成為當今話劇藝術的一種重要生存方式。大劇場的話劇強調主旋律,小劇場則填補了大劇場話劇缺少生活化的空白。而將來我們也計劃創作一些反映地域文化的原創劇、探索劇和實驗劇。”

兒童劇小劇場

穩步發展中

相比其他戲劇小劇場的困惑,小劇場在兒童劇方面卻發生了令人可喜的變化。隨著兒童劇小劇場漸漸走入一些家長和孩子的視野,小劇場話劇的未來也出現了一線光明。

2008年,一個專為孩子們演出的中貝元小劇場在古城出現,而如今已漸成規模,每逢週末,這裡就成了孩子們的童話世界,一個個童話故事通過演員們的表演被傳遞出來,孩子們興奮地叫著、喊著,直到聲嘶力竭。而這種歡樂,既來源於劇本身,更來源於小劇場無法比擬的“近”。中貝元小劇場的總經理李黎説,“我們的小劇場有156個座位,只有11排,第一排距離舞臺不到1.5米,臺上台下互動得非常好。相比大劇場,我覺得小劇場的參與性和互動性更強,大劇場的演出觀賞性更強,像一幅很美的畫,但時間一長孩子們很容易走神。而小劇場是寓教于樂的場所,讓孩子們先玩,在玩中去學習,先讓他們進入一個童話世界,然後在這個立體的活動場地中去感知。”

採訪時,一位家長説,“小劇場能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性格,創造孩子健康人格,可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智力開發和今後健全人格的形成。這不僅關係到兒童身體的發育,而且決定著兒童今後的人生走向。”還有一位家長表示:“小劇場的確不錯,除了帶給孩子視覺盛宴以外,還能教給孩子為人處事的道理。第一次帶女兒去看《兔子和槍》,她看完後説下次還想看。從去年開始我們就是這的常客了。”

針對兒童劇市場,近距離、無隔膜地感受戲劇,互動表演,才是讓小劇場走進孩子心裏、贏得觀眾的有效途徑。如今,中貝元小劇場已經有了固定的觀眾人群,有了六部大劇和十多部小劇,“我們選擇的劇目都是非常時尚的,臺詞中會有孩子們的流行語,這樣孩子們看完一部劇還會期待看下一部新劇。”

民間藝術小劇場

閒置等機會

處於鬧市中的陜西民間藝術劇院小劇場經常是大門緊閉,居住在周邊的人對這個小劇場的存在表示很陌生。

據記者了解,民間藝術小劇場原本也是陜西民間藝術劇院的排練廳,2000年之前有了小劇場的概念,約有130個座位。陜西民間藝術劇院副院長李黎説:“修建小劇場的目的,原本是想打造旅遊專場演出的,將木偶和皮影戲這些有著濃郁陜西地域風情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推薦給外地遊客。然而,在經過市場調研後,發現小劇場周邊欠缺旅遊環境,單一的只是讓遊客來觀看木偶和皮影戲似乎不現實。最終這個計劃擱淺。”

後來小劇場又進行了兒童劇演出的嘗試,在2004年春節推出了“週末兒童劇場”,連續四個月,市場成效很好。“演兒童劇要求産品更新快,孩子們看完一部劇會期望看下一部新的。但我們民間藝術劇院的主要創作還是民間藝術,兒童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專門抽調人來搞兒童劇創作。因此,産品更新的速度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週末兒童劇場’最終不了了之,致使小劇場閒置,只供內部使用,或接待外賓或進行民間藝術講演,對社會的使用率沒有發揮到很好的作用。”

民間藝術劇院有著很多優秀的在國內外獲獎的劇目,而小劇場就此閒置著實讓人痛心。李黎表示:省民間藝術劇院經過轉企改革,我們計劃推出“秦腔木偶皮影戲專場演出”,主要針對成年觀眾,適當的增加點唱環節,讓觀眾在欣賞原滋原味的秦腔的同時,普及木偶和皮影這些有特色的民間藝術。

秦腔小劇場

爭議中起步

長久以來,有百年曆史的老劇場——西安易俗社是許多秦腔老戲迷心中的藝術聖殿。

在今年4月初,共投入1000多萬元整修的易俗社小劇場重裝開業,青磚鋪地,擺放定制的紅木傢具,裝飾中國傳統的垂花門,懷舊古樸的韻味確實讓人感覺回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茶座劇場。各名角大腕紛紛登臺,經典的秦腔劇目次第排開,而“天價秦腔”的概念也被炒得風生水起。聽一場秦腔,豪華包廂8000元,一張普通票也要380元,易俗社小劇場能讓秦腔走上復興之路嗎?

秦腔同我國許多地方劇種一樣,曾經輝煌現今卻身陷困境。觀眾流失、劇目萎縮使地方戲曲的發展之路越走越窄。西安秦腔劇院總經理雍濤認為,小劇場演出正是地方戲曲尋求突破的一種嘗試,他説:“我們就是要用‘易俗社’的金字招牌,為秦腔的市場行銷找到出路。”

然而,易俗社小劇場演出多日來,記者在西安秦腔劇院官方網站售票一欄中看到,演出門票的銷售情況並不理想,除了4月7日侯紅琴、齊愛雲、張濤、薛廣民等演員的摺子戲專場,4月12日三意社的《狸貓換太子》,其餘上座率大多只有50%,而豪華包廂基本上是無人問津。

借助小劇場再次讓秦腔破繭成蝶,破繭了,然而能否成為蝶才是關鍵。高價秦腔能否“古調獨彈”?草根藝術為何爭相喊出“人參價”?與此同時,網上關於“天價秦腔”的話題反而是引起了強烈的爭議。主辦方認為,“我們就是要讓秦腔回歸高端消費市場,借助小劇場發揮秦腔應有的價值,讓有經濟實力又熱愛秦腔的人掏錢看戲。”而老百姓卻認為,物非所值。

本報記者 王嬌莉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