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上海木偶劇團巡演受歡迎:兒童劇更需技藝與智慧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8-22 16:59:00 | 文章來源: 解放網-解放日報

本報記者 李崢

正值暑期兒童劇旺季,上周上海木偶劇團攜《小八路》《美人魚》兩齣木偶劇走進哈爾濱,為兩齣劇目今年的第一輪巡演畫上句號。在當下“卡通劇”“人偶劇”流行的兒童劇市場,傳統木偶技藝受到孩子們的熱烈歡迎,讓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曉星十分欣慰:“現在,全世界的木偶劇都出現了對傳統技藝的回歸熱潮,這其中蘊含的不僅有對藝術的堅守,還有以認真態度對兒童世界的探究精神。 ”

小木偶“技驚四座”

拿起火柴,輕輕一劃,漢奸給日本鬼子點上了煙,他吸了一口,吐出了騰騰煙霧……這不是話劇、影視劇中的某個情景,而是杖頭木偶《小八路》中的一幕,動作連貫嫺熟。“真是沒想到,木偶的手能如此靈活。 ”觀看了《小木偶》的哈爾濱觀眾李妍説,“它們可以拿槍拿刀,在老式轉盤電話上接電話挂電話毫不吃力,真叫人大開眼界。 ”

“這只是木偶劇中的常見技巧,”上海木偶劇團副團長何筱瓊得意地説,“除了木偶劇演員的高超技巧外,還有類似于魔術的設置,不足為外人道也。 ”隨著演藝市場大熱,木偶劇市場也受到了人們極大的關注,當下紅火的“巧虎”“鎧甲勇士”等都曾走上舞臺。

要娛樂更要觸動靈魂

如今的家庭教育並不局限于上補習班、興趣班,走進劇場陶冶情操也成了熱門選擇。何曉星説,“兒童劇與普通戲劇最不同的,就是它很可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一生,所以藝術家需要謹慎小心,去打動兒童的靈魂。”

據工作人員回憶,不知道有多少個孩子因看木偶劇受到觸動而發生了改變,還曾有一個被寵壞的小男孩,在看了木偶劇《賣火柴的小女孩》之後,不再浪費米飯。“究竟給孩子們看什麼,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何曉星説。中福會兒藝藝術總監蔡金萍更點明瞭兒童劇在寓教于樂上的任重道遠:“有個叫《小飛俠彼得·潘》的劇目,讓演員帶領孩子呼喚精靈使其復活,看上去是常見的互動,卻沒有將思考和判斷留給孩子自己。精靈是否存在,每個孩子會有自己的結論,不應有如此煽動的引導。 ”

對低齡和戲目陳舊要突圍

近年上海出現了不少優秀的兒童劇劇目,如《表》《木偶奇遇記》《魔鬼面殼》《古丟丟》,前不久推上舞臺的兒童劇 《金剛變形》,將老師和學生的角色實現互換的構思卻頗具新意。

儘管如此,何曉星依然坦陳,當下的兒童劇市場還是存在低齡化及劇目陳舊的問題。 “大量劇目定位模糊,創排時就沒想好究竟該和觀眾説什麼,更有幼兒園孩子和小學四五年級的孩子坐在一起觀看的景象。 ”與此相比,更讓何曉星擔憂的是劇目的陳舊。“時代在變,兒童心理也在變,我們不能再拿我們小時候看的《白雪公主》《孫悟空》來糊弄今天的小觀眾,而是要有與時俱進的作品。近一年有一齣新創劇目《小木頭人》,雖然主角小木頭人與匹諾曹相近,但現在的小木頭人,會不惜長長鼻子去説一個善意的謊言,會放棄自己變成真正孩子的機會,只為了永遠留在兒童劇院讓更多的小觀眾了解它的故事……這一切就很值得今天的兒童劇創作者編劇學習。 ”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