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梅派青衣出演程派《鎖麟囊》 名角引領戲曲變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27 14:58:17 | 文章來源: 北京晨報

 史依弘的《鎖麟囊》得到了廣泛讚譽

史依弘的《鎖麟囊》得到了廣泛讚譽

 王珮瑜成功嘗試把京劇藝術和商業相結合

王珮瑜成功嘗試把京劇藝術和商業相結合

 吳瓊刻畫江姐更具知性的一面

吳瓊刻畫江姐更具知性的一面

本週五,吳瓊主演的現代黃梅戲《江姐》將在長安大戲院上演。而這齣戲的亮點在於戲中的革命者江姐,除了有剛毅的一面,更有女性的知性美。最近幾年,戲曲舞臺上改革創新的佳作比比皆是,尤其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領銜的女將們風采卓絕,像作為梅派青衣的史依弘卻要演出程派經典劇目《鎖麟囊》,上海京劇女老生王珮瑜搭陳凱歌便車,趁熱推出新戲《趙氏孤兒》。正是她們,不但在舞臺上塑造的形象非常有光彩,而且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從創作伊始便開始投入自己的想法,從角色到裝扮,從舞美到售票,在她們的親自操持下,一批好作品終於呈現在觀眾面前。中國戲曲,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越來越煥發出時尚的清新氣息。

換形象

吳瓊版“江姐”知性美

吳瓊是大眾熟知戲曲演員中最早把黃梅戲和流行歌曲結合起來的演員,因此也可以説是“跨界”最早的嘗試者,她所唱的黃梅戲歌迅速被大家接受,通過春晚廣為流傳。黃梅戲原本被稱為民間黃梅小調,旋律優美,有的風格很俏皮。而吳瓊此舉將黃梅戲帶入流行音樂的範疇。

即將在長安大戲院演出的《江姐》在兩年前首次亮相時,就讓戲迷為之一振,吳瓊一齣場,觀眾頓覺眼前一亮,她扮演的江姐髮型很柔美,旗袍有腰身,甚至開衩還不低,這便是有“黃梅歌后”美譽的吳瓊新近打造的“江姐”造型。這部在黃梅戲中難得一見的現代戲,已經有30多年絕演于舞臺,吳瓊的版本可謂是“驚艷”。而且在人物刻畫上,該劇也非常有新意,這正是吳瓊所追求的“不僅表現江姐剛毅的一面,更著重刻畫其知性的一面”。這才使得這個以往戲曲舞臺上梳著齊耳短髮,穿著直筒旗袍的女子有了全新的面貌。

由嚴鳳英首演的《江姐》雖然“春蠶到死”、“看長江”等唱段一直以來都在戲迷中廣為流傳,但由於劇中大段很吃功力的、類似于咏嘆調式的演唱,使得當年的演出大多是由兩位演員分上下兩個半場才能完成,這也使得近30多年來還無人有勇氣挑戰這一黃梅戲的“制高點”。當年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吳瓊,此次復排也沒有完全照搬當年嚴鳳英的演唱錄音,她在保留了黃梅戲抒情風格的基礎上又加入很多歌劇元素,使得以往過於溫和的聲腔更加具有劇場感染力,同時也更加時尚。

在吳瓊看來,這次的《江姐》其實很話劇,只是形態很戲曲,“我們追求的是起承轉合間有戲曲范兒就可以了。”吳瓊視野的開闊還體現在對傳統戲《女駙馬》的改編上,她甚至邀請了河北梆子名角王英會與自己同臺唱黃梅調,“黃梅戲要求男女同調,所以對男演員嗓音的要求很高,河北梆子演員大多有一副好嗓子,我想嘗試一下。”

跨流派

史依弘不怕“挨板磚”

在很多戲迷甚至是京劇行當裏的同行看來,史依弘作為一個梅派青衣,卻要演出程派最廣為人知的經典劇目《鎖麟囊》,而且還是全本,這簡直是冒險的事情。該劇前段時間在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的消息一公佈,就引來不少非議和“板磚”,著名戲曲節目主持人、戲曲專家白燕升也替史依弘捏把汗:“膽兒真大。”但同時在看過戲之後也為史依弘加油助威。

為了完成這一次難度頗高的“轉身”,史依弘不僅在程派老師李文敏的指導下努力排練,而且借鑒了她的好朋友、著名程派青衣張火丁的表演方式,而對於自己是否擔心學不像程派時,史依弘説:“我也沒有刻意模倣程派唱腔,塑造人物演好戲才是最重要的。”為了演好這出經典大戲,上海的京劇名家都紛紛為史依弘“護駕”,出演丫頭“梅香”的是京劇名丑孫正陽,而當年程硯秋演出《鎖麟囊》時“梅香”一角也正是用的男醜。此外,劇中“胡婆”一角也邀請了久別舞臺的丑角名家金錫華,此次版本中還“還原”了這一角色的大量戲份。

演出之後,史依弘的《鎖麟囊》得到了廣泛讚譽,非議也隨之消減,很多戲迷評價史依弘所做的大膽嘗試,的確如戲中所唱——一樣心情別樣嬌。史依弘的前夫,同是京劇票友的李誠儒也站在支援一方,他説:“她演得非常成功,誰説京劇不能跨流派?程硯秋就是梅蘭芳的徒弟,徒弟去唱師父的一齣戲哪有不行的道理?不能太教條僵化了。”

搭便車

王珮瑜借勢賀歲電影

上海京劇界的女老生,被稱為“小冬皇”的王珮瑜,是把京劇藝術和商業結合得非常好的優秀演員。她在電影《梅蘭芳》中為章子怡配音讓人難忘。而此次在上海推出新戲《趙氏孤兒》時,正是賀歲電影《趙氏孤兒》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時刻,京劇《趙氏孤兒》趁機“借熱”拉開了宣傳攻勢。讓京劇也搭上商業大片的便車,在宣傳上可以説是省了不少力氣。

京劇《趙氏孤兒》的版本有很多,其中以1947年孟小冬的告別演出《搜孤救孤》和1960年馬連良主演的全本《趙氏孤兒》為最佳。如今,多年來能在舞臺上交替演出這兩個版本的,全中國大概就只有王珮瑜一人,因此她取兩者優勢,可以説是演繹一齣完美的《趙氏孤兒》。

晨報記者 和璐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