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國家大劇院《復活》上演 馬勒系列音樂會揭幕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7-11 13:35:38 | 文章來源: 新浪娛樂

 交響曲《復活》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震撼上演

交響曲《復活》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震撼上演

 馬勒系列音樂會揭幕

馬勒系列音樂會揭幕

 音樂會現場

音樂會現場

 馬勒系列音樂會

馬勒系列音樂會

7月9日下午,堪稱交響樂“史詩作品”的馬勒第二交響曲《復活》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震撼上演,拉開了國家大劇院2011年紀念馬勒逝世百年系列音樂會的序幕。幾乎滿座的音樂廳,證明了馬勒在中國樂迷中的強大號召力。以此啟程的十場音樂會,將帶領樂迷一起逐步抵達中國古典音樂演出的新高度,共同感受馬勒音樂作品中的悲憫與博大。

將一場如此有分量的音樂會放在下午進行在國家大劇院尚屬首次,據大劇院工作人員介紹,1894年3月29日的下午,19世紀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馬勒最崇拜的指揮大師漢斯·馮o彪羅的葬禮在漢堡舉行,在這場葬禮開工勒同現場三千人聆聽了童聲合唱團的聖歌,正是這場葬禮上的聖歌給了馬勒最直接的靈感,馬勒根據他獲得的靈感最終確定了他的第二交響曲《復活》的音樂和精神指向。正是由於這個典故,國家大劇院才將這場音樂會也安排在下午進行,借此突出紀念馬勒的主題。

馬勒的交響樂作品向來以龐大的樂團編制而著稱,演出當天陳佐湟指揮由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和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管弦樂團組成的近一百五十人的超大編制樂團和近百人的合唱團,共同上演了這部鴻篇巨制。陳佐湟坦言,馬勒的作品異常複雜,雖然他在此前曾與數支不同的樂團在國內外多次上演馬勒第二交響曲,但此次演出對他而言仍然稱得上是一次挑戰,因此他前期花了大量時間來研讀總譜。陳佐湟的用心也在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第一樂章一開始,莊嚴而緊張的弦樂演奏便令在場觀眾感到強烈的震撼,隨著音樂結構的發展,作品壯麗的音響效果充滿了整個音樂廳的空間,輝煌的銅管、柔美順暢的木管聲部和整齊而充滿張力的弦樂聲部演奏令人沉浸在馬勒用音樂營造出的“巨人葬禮儀式”氛圍內。之後,第二樂章的“連德勒舞曲”主題在陳佐湟的指揮下演繹出了典雅平和的風格,籍由樂團出色的弦樂水準,整個樂章具有了起伏有致的旋律線條,以及充滿活力而又在精神層次上有所節制的跳動,馬勒典型的速度和力度變化在此處都到了體現,也展現出了陳佐湟擅長的細節把握能力和這支龐大樂團的紮實功底。

從第三樂章開始音樂氣氛變得凝重起來,無論是指揮還是樂手均全身心投入到馬勒營造的音樂世界之中,超大規模的樂團編制所産生的音響效果和馬勒豐富的配器音色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進入第四樂章開始,馬勒第二交響曲所具有的儀式感逐步呈現。這個題為《原始之光》的樂章由女中音梁寧肅穆的咏唱開始,繼而引入溫暖寬厚的弦樂和銅管聲部,梁寧充盈的氣息和晦暗的唱腔將馬勒對生命自省的表達呈現的淋漓盡致。在該樂章以逐漸淡出結束之後,終樂章終於以萬鈞之勢陡然呈現,整個樂隊在陳佐湟有力的指揮下在聲音上的迅猛爆發,再現了馬勒通過音樂表述的深刻精神意義。山呼海嘯一般的齊奏令觀眾如仰望般面對馬勒高尚音樂精神的“復活”。當處在舞臺之外的銅管小樂隊奏響了“復活”的號角之時,在場所有的“馬勒粉絲”無不為之所動,國交和大劇院管弦樂團樂手們出色的個人能力顯露無疑。樂章後半部分,由女中音梁寧與女高音孫秀葦以及合唱團演唱的《復活頌歌》伴著樂團摧枯拉朽的演奏使音樂達到巔峰,此時,在陳佐湟的指揮下,所有的樂手、合唱團員與觀眾一起仿佛走入了馬勒所創造的音樂世界之中,當全曲進入結尾的復活動機時,鐘鼓齊鳴,由沈凡秀演奏的莊嚴的管風琴也加入到音樂之中,人聲大合唱和強大的管弦樂音響融成一體,在強大而充滿歡樂的高潮中結束了馬勒的《復活》之旅。

據悉,近期,7月16日由以色列指揮家裏奧·夏巴多指揮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馬勒第三交響曲,8月5日鄭明勳帶領亞洲愛樂樂團呈現的馬勒第四交響曲以及8月12日由艾森巴赫指揮大劇院管弦樂團的馬勒第一交響曲將先後精彩上演,在這個夏天以一系列豐盛的音樂盛宴與觀眾一起在馬勒紀念年共同體驗馬勒的交響人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