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編舞大師林懷民:寫作是妻子 舞蹈是情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8 14:37:52 | 文章來源: 精品購物指南

編舞大師林懷民:寫作是妻子 舞蹈是情人

4月1日,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將在京上演。演出前夕,本報通過電子郵件對林懷民進行了獨家專訪。

記者:為何會創作《流浪者之歌》這樣一部作品?

林懷民:《流浪者之歌》開始於我的一趟渴慕的旅程。我不知“菩提伽耶”這名字何時駐進我腦海裏,但幾年來,我卻時時渴望去這個地方。去做什麼我也不明白。只曉得佛陀在一棵菩提樹下悟道。1994年夏天,我匆匆訂下機票,行囊裏帶著德國作家赫曼·赫塞根據佛傳故事改寫的小説《流浪者之歌》,飛往佛祖得道的菩提伽耶。直到坐上飛機我仍然不知為何一心一意想去。

記者:佛教發源地之旅給您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林懷民:菩提伽耶是只有一條泥路的村落。在菩提伽耶,我看到大覺寺外聚集上百的乞丐、殘障與痲風病人,大受驚駭,因而煩苦不解:人世間的悲苦,為何在佛陀涅槃2500年後毫無改善?

午後,我常坐在廟外尼連禪河畔發呆。季節風帶來豐沛的雨水,然而,泥褐的河水看上去似紋風不動,時不時啵啵冒起大水泡,提醒人河底激烈流轉的生命。一日,我在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下靜坐,陽光穿過葉隙,我感到眉心一股溫熱,從未有過的安靜與喜悅籠罩我的身心。忽然間,我意識到佛陀不是神,而是凡人,為了利益眾生,苦思出讓世人安身立命的生命哲學。我感動地叩頭頂禮。

記者:你説《流浪者之歌》是你最看重的一部作品,為何最珍愛這部作品?

林懷民:這是一部關於苦修,關於河的婉轉,關於寧靜的追尋的作品。如今重看1994年的舞作,仿佛溫習生命中一頁充實的日記,不由滿心喜悅。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只能留下一部作品,我希望就是《流浪者之歌》,希望它在喧囂的時代裏繼續帶給觀眾安慰與寧靜的喜悅,像那穿過菩提葉隙斜斜照射的陽光。

記者:從一名小説家到現在的知名舞者,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文字與舞蹈的關聯是什麼?

林懷民:寫作是妻子,舞蹈是情人,但文字傷舞。我想文字和舞蹈之間的關聯就是劈腿的關係。

我早期的舞蹈作品《白蛇傳》《薪傳》《紅樓夢》(高清線上觀看)都有敘事的色彩,但後來我覺得文字限制了肢體的豐富性,文字傷舞,舞近於詩。我用二十多年的時間,試圖洗去文字的牽掛,只讓畫面來思考。但我所謂的“排斥”文字,也只限于不書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