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背後的反思:中國將成歌劇大國?

時間:2011-02-25 17:50:23 | 來源:中國文化報

演出>

提起歌劇,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方歌劇,但中國歌劇藝術工作者也創造過輝煌。

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歌劇拓荒者黎錦暉就創作出《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月明之夜》等12部兒童歌舞劇,開中國歌劇創作之先河。上世紀40年代,民族新歌劇《白毛女》的誕生廓清了中國新歌劇的發展方向,成為我國歌劇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此後,《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洪湖赤衛隊》、《江姐》等作品在中國歌劇舞臺上盡顯風采。

2010年11月27日,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發表《中國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歌劇強國》一文,文中稱:“也許歌劇在中國還沒有像在紐約、倫敦、多倫多或是其他的歐洲城市那樣,收穫廣泛的喜愛,但它已經站穩了腳跟。中國政府也相信它可以達到國際高度。”

一個月後,美國《紐約時報》大篇幅刊發題為《西方歌劇在中國進入繁榮時代》的文章,文中稱:“近些年,中國的繁華都市和若干小城市建造起了許多壯觀的歌劇院……政府有著成為全球文化大國的決心,各個音樂學院有著層出不窮的人才,還有急於了解歌劇的年輕觀眾,最終這些優勢都將使中國成為一個歌劇大國。”

歌劇在中國的發展狀況如何,是否真如國外媒體所言“進入繁榮時代”?

  再創歌劇輝煌

近年來,中國歌劇在聯合製作、原創、復排等多方面經歷了一次大發展。伴隨著國內多家現代化歌劇院的建成,許多世界級優秀劇團越來越願意帶著他們的經典劇目來中國演出,更有一部分藝術家選擇和中國的劇團聯合製作歌劇作品。

作為國內活躍的藝術生産創作機構,從2009年起,國家大劇院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歌劇節”,逐步佔領歌劇藝術的高地。在國家大劇院生産的劇目中,不僅有《圖蘭朵》、《卡門》、《茶花女》等經典歌劇,還包括《蝴蝶夫人》、《弄臣》、《魔笛》等與世界知名劇院聯合製作的歌劇。其原創歌劇《西施》、《山村女教師》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2010年10月,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凸顯中國元素的《塞魅麗》、《白蛇傳》、《咏·別》3部歌劇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白蛇傳》被輿論評價為“與世界同步,踏入國際歌劇創作軌道的第一步”。由葉小綱作曲、孫戈旋編劇的《咏·別》則被認為是“以西洋大歌劇手法深入中國戲曲音樂和中華文化精髓的大膽嘗試”。

在上海,歌劇也同樣呈現出一番熱鬧景象。《雷雨》、《楚霸王》、《賭命》等上海歌劇院的原創歌劇均受到了廣泛好評。“歌劇的聯合製作很多都是引進的西方經典作品,這些當然是人類共有的文化瑰寶,但是我們最終目的是發展中國自己的歌劇,讓中國的歌劇在世界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有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作品。”上海歌劇院院長張國勇如此表示。

  歌劇聯盟“東西呼應”

在歌劇演出點燃中國觀眾熱情的同時,近兩年來,關注中國歌劇可持續發展的歌劇聯盟等業界組織日益增多。

2009年12月,中國歌劇研究會西北聯盟在甘肅蘭州掛牌,該聯盟的成立將西北五省區的甘肅省歌劇院、陜西省歌舞劇院、青海省民族歌舞劇院、寧夏歌舞團、新疆藝術劇院緊緊聯繫在一起。

2010年6月,中國歌劇研究會華東聯盟也宣佈成立,該聯盟由上海歌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山東歌舞劇院、福建歌舞劇院、安徽歌舞劇院和江西歌舞劇院6家單位組成。中國歌劇研究會主席王祖皆表示,歌劇聯盟的成立是中國歌劇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希望聯盟能為眾多歌劇、音樂藝術院團搭建起互助合作的橋梁,以促進歌劇在中國的長足發展。

王祖皆告訴記者,2010年歌劇界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為表彰在中國歌劇事業發展中做出卓越貢獻的老一輩歌劇藝術工作者,首屆中國歌劇藝術終身成就獎順利評選。賀敬之、郭蘭英、閻肅、喬羽等德高望重的歌劇領軍人物均榜上有名。

  “繁榮”背後的反思

除了組織的建立,歌劇行業研討、專業教育的發展也引人注目。

繼2009年“世界著名歌劇院高峰會議暨歌劇論壇”成功舉辦後,2010年6月,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德國、日本、南韓等國家的10個歌劇院以及中央歌劇院、上海歌劇院等6家國內歌劇院的代表再次齊聚國家大劇院,以“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歌劇聯合製作”為主題,共同探討歌劇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大發展。2010年4月,國內第一個以歌劇研究為方向的教研機構——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成立,設置了歌劇表演、歌劇和音樂劇創作、歌劇理論等專業方向,培養高層次歌劇人才,並將聘請國內外知名歌劇藝術家授課。

雖然歌劇在中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南京藝術學院教授、著名音樂評論家居其宏認為,“繁榮”還遠遠談不上。“音樂性、戲劇性完美統一才是好歌劇,社會效益和審美效果對於歌劇來説尤為重要,歌劇的音樂性要求更加嚴格,有一整套的表現體系和語法體系,要以優美的歌唱性的旋律來感人。在數量增長的同時,國內歌劇一定要注意質的提高。”他説。

中國音樂家協會研究部主任陳志強對國內歌劇的劇本創作提出了建議:“應當鼓勵現實主義題材創作,關注現代人的情感需求。對於歌劇來説,好的作曲和好的劇本缺一不可,經典不會覆滅。時代主題也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