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要讓中國歌劇走向世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24 08:08:05 | 文章來源: 北京晚報

中央歌劇院,成立於1952年,前身是延安的中央管弦樂團和魯藝文工團。1942年就在延安創作演出了秧歌劇《兄妹開荒》、歌劇《白毛女》。目前是中國及亞太地區最具規模和實力的歌劇院。  俞峰,著名指揮家,1964年生於浙江寧波。現任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指揮系主任、中國指揮學會會長。

2009年2月,指揮家俞峰上任中央歌劇院院長。他身兼數職,既當院長,又是藝術總監,同時還是劇院首席指揮。在他的全面“執棒”下,中央歌劇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

兩年來,中央歌劇院經濟效益翻番增長:2009年2500萬;2010年3300萬;2011年演出合同已經簽了將近9000萬,有望突破億元。俞峰還創立了每年一屆的“國際歌劇季”;組建百人大合唱團;全部更新樂團樂器和演出設備;改造小劇場同時籌建舞美工廠;幾代歌劇人盼望多年的大劇場也終於立項,三年後建成使用。2010年,中央歌劇院原創歌劇《霸王別姬》榮獲國家舞臺藝術最高大獎“文華獎”,獲得百萬獎金……

自稱“太能為劇院掙錢”的俞峰,自己這幾年收入卻嚴重下降,辭去了年薪百萬的深圳交響樂團藝術總監職務,也沒有時間接受各種商演邀約,但是他説,“能把一座國家歌劇院管理好,有成就感!”

訪談

歌劇其實不難懂

記者: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發展是什麼情況?

俞峰:歌劇雖然起源於西方,但已成為世界文明中集大成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在中國,歌劇也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最完美的藝術形式。從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早期探索,到延安時期誕生中國第一部真正的歌劇《白毛女》,後來又産生了《劉胡蘭》、《草原之歌》、《洪湖赤衛隊》等一系列優秀的歌劇,證明這種藝術形式完全可以被中國老百姓接受和喜愛。

記者:中央歌劇院對介紹和普及歌劇藝術起了什麼作用?

俞峰:中央歌劇院是最早成立的大型國家藝術院團,也是中國及亞洲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歌劇院。中國上演的大多數世界經典歌劇,像《茶花女》、《蝴蝶夫人》、《卡門》、《圖蘭朵》等都是由中央歌劇院首演的。劇院從1982年開始演出《卡門》,已經演了上百場,而且將其本土化,把歌詞翻譯成中文演唱,讓中國老百姓聽得懂。中文版《卡門》唱片還獲得法國國際創作大獎。歌劇《茶花女》也有中文版。我們“兩條腿走路”,用中文版演出歌劇在中國觀眾中推廣;在外國演出時則用原文,和國際接軌。

記者:中央歌劇院也創作了很多中國歌劇。

俞峰:中央歌劇院編創過《白毛女》、《劉胡蘭》、《草原之歌》、《馬可·波羅》、《杜十娘》、《霸王別姬》、《熱瓦普戀歌》等十幾部中國歌劇,今年我們還將為辛亥革命100週年和建黨九十週年進行原創劇目的創作和演出。

記者:有些中國觀眾擔心聽不懂歌劇。

俞峰:不要把歌劇想像得很難懂。戲劇和音樂都發端於人的心靈,因此作為“音樂的戲劇”的歌劇一定能貼近大眾。歌劇有動人的故事,它用音樂來講故事,用歌唱作為表現形式;它有文學劇本,又有舞蹈的呈現,這些都使它能夠被理解接受。認為歌劇艱深難懂的説法其實是人為地在歌劇和觀眾中間設置障礙。

記者:中央歌劇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進展,但還存在什麼困難?

俞峰:我們每年都要生産多部新歌劇,但目前劇目的投入遠遠不足。按照目前製作和市場的要求,生産一部中小規模的歌劇成本至少在450萬,因此希望國家加大創作經費的投入。另外建設一流歌劇院要有一流的人才保障,但我們已經流失了一百多個優秀人才在國外,在國際上我們的待遇、經費缺乏競爭力;在國內,和上海、廣州、深圳比,也沒有競爭力。希望國家能給予優秀藝術人才特殊財政支援政策,保障劇院一流人才隊伍的建設。

記者:您心目中理想的歌劇院什麼樣?

俞峰:按藝術人才的價值使用人才,讓藝術家有體面的收入,能夠安心從事藝術創作;有自己的創作團隊和創作劇目;有很好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有合理的分配製度;有自己的演出場所;有基本的經費保證;有優秀的人才隊伍和可以共用的全世界人才使用渠道。除了現在的交響樂團、歌劇團和合唱團之外,劇院還應擁有芭蕾舞團,應該和國際一流劇院一樣,成為一個除了話劇之外各種藝術都能演的劇院;要探索多元的藝術形式,打造真正的藝術航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歌劇界龍頭劇院,乃至世界的知名劇院。而且我們的理想是將中國歌劇推向世界,通過中央歌劇院的打造和傳播,使中國歌劇在世界各國舞臺上演出。

特寫

從不想來到不想走

俞峰院長如今帶領全院上下幹得紅紅火火,但在多年前他還沒進劇院時,甚至不願意和中央歌劇院合作演出。

那個時候,整個歌劇院暮氣沉沉,是個老大難單位。演出量很小,水準下降,影響力逐漸萎縮,在外界看來很不景氣。劇院也曾多次邀請早已在國際指揮界很有名氣的俞峰和中央歌劇院合作,但都被他拒絕了。

2004年,中央歌劇院再次邀請俞峰,他盛情難卻,答應只給樂團排練訓練,不對外演出。結果,他給大家排練的第一天,就讓整個樂團都非常興奮。接下來的幾天,樂隊成員們每天早早趕到排練場,積極性很大。這讓俞峰感到欣慰,也讓劇院迅速做出了聘請俞峰為常任客席指揮的決定。

2006年,俞峰被調進中央歌劇院擔任副院長兼藝術總監。他親自為劇院合唱團教學三個多月,自費買來教材發給大家;邀請音樂學院的老師前來授課;還對劇院進行一系列整頓、考核、培訓、招聘工作。2007年,劇院將演出市場的任務也交給了俞峰。結果他不負眾望,一手抓業務,一手抓經濟,第一年就突破千萬,創下劇院歷史最高;第二年持續增長,達到1380萬。

2009年,俞峰被正式任命為中央歌劇院院長。他曾通過改革把深圳交響樂團短時間內帶進國內一流樂團,對藝術院團改革經驗豐富,再加上對中央歌劇院的情況十分了解,因此上任講話極其簡短,只有幾句,卻為劇院提出了一個核心發展目標:“中央歌劇院現階段的目標,就是發展經濟,繁榮藝術。這是根據我們劇院的當時情況提出的。只有經濟發展上去,藝術繁榮了,才能出精品。”

發展經濟,首先要進行演出市場的開拓。俞峰認為,院團運營機制的改革必須一切圍繞著藝術生産。所以從2009年開始,他推出每年一屆的“國際歌劇季”,使劇院從原本一年僅排演一部歌劇變成每年生産十幾部作品。

劇院原有人力資源無法滿足將要承擔的一系列演出任務。為此俞峰緊鑼密鼓招聘了50多名合唱演員和演奏員,建成全國最大的百人合唱團和具有三管標準的90人大型樂團。這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央歌劇院招聘人數最多的一次。對新招來的人員,俞峰不要國家留京指標,不留戶口檔案,全部實行聘用合同制;劇院人員老化、結構複雜的原有狀況得到迅速改觀。

為了提高效率,俞峰採用劇組劇目制的方式,將歌劇團、合唱團、交響樂團分開排練,舞美同時設計製作,然後導演合成排練。藝術生産方式的創新,解決了歌劇排練時間過長的難題,大大加快了生産速度。2009年,在俞峰的指揮調度下,僅3個月時間就製作出五部歌劇,一部舞臺劇,一部清唱劇,兩台中外歌劇音樂會,形成一個龐大的歌劇季演出系列。其中已在舞臺上沉寂32年的5幕16場歌劇《白毛女》,只用了20天復排,便搬上了人民大會堂。2010年,劇院用1個月時間排演的新創劇目《熱瓦普戀歌》,與剛剛獲得文華大獎的歌劇《霸王別姬》,同獲“國家藝術院團優秀劇目展演”優秀劇目獎。

2009年,劇院收入2500萬;2010年,3300萬;2011年雖然剛剛開始,但演出合同已經簽了將近9000萬。就連俞峰自己都忍不住感嘆:“我太能賺錢了!”職工收入也隨之提高。2009年,每人年終獎金達到萬元;2010年,不僅年終獎提高到每人平均一萬五千元,劇院還實行了稅後工資,所有個人所得稅全由劇院承擔,收入無形中又上升了。

面對著中央歌劇院幾年來飛躍式的全面發展,俞峰對全院又提出了新的目標:“發展經濟、繁榮藝術的初期目標已經提前實現。今年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將交響樂團國際化,直接引進外國人才,目前我們的首席已經是加拿大籍,不少國際音樂家也已經應聘我院。下一步中央歌劇院的目標,是要成為無愧於我們國家經濟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歌劇院。”

手記

藝術登峰為人平和

正如歌劇藝術在中國代表著中西兩種文化的融合,中央歌劇院院長俞峰的辦公室佈置也堪稱中西合璧。歐式的沙發、辦公桌和書櫃,墻上卻挂著中國的書法和山水畫。其中一幅“登峰造極”的條幅,將俞峰和兒子俞極父子二人的名字都蘊含其中。辦公室裏還有一架鋼琴,劇院的藝術家們經常到此和俞峰探討業務。

雖然俞峰是大刀闊斧進行院團改革的一院之長,也是享譽國際的著名指揮家,還從32歲起就擔任音樂學院指揮係系主任,但生活中的他態度謙和,言語樸實,總是音調平緩、笑瞇瞇地説著一口寧波口音的普通話。

這幾年,為了中央歌劇院的發展,身兼數職的俞峰辛苦異常,經常是一開完會就趕到排練場、劇場進行排練和演出;一年演出幾十場,還要處理各種排著隊等他決定的事情;沒有休息時間,而且失去了太多經濟上的收入和國際演出的機會。但是看著這個國家級院團在他的指揮下蒸蒸日上,俞峰的心裏充滿了喜悅。難怪就連他感慨自己“命苦”的時候,也是滿臉的笑意。(文/王潤)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