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王延松:《雷雨》重要的不是情節,而是味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2-15 10:10:14 | 文章來源: 北京青年報

從新解讀版《原野》、《雷雨》到《日出》,導演王延松以全新的視角對曹禺先生的三部不朽劇作進行了全新演繹。2月24日至27日,由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聯合打造的新解讀版《雷雨》將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劇中匯集了多位海派話劇實力派演員。其中繁漪由在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中演趙薇母親的徐幸飾演,周萍由曾出演過《大宅門》等電視劇的佟瑞欣飾演。這部被曹禺之女萬方稱作“第一次看到了《雷雨》另一種呈現面貌的”作品,不僅恢復了舞臺上難得一見的原著中的序幕和尾聲,更從劇作中的細枝末節和曹禺中學時代創作的詩歌中找到了進入當年大師創作心靈的依據。

近些年,每一個重釋《雷雨》的導演都試圖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視角,王延松也不例外。據他介紹,《雷雨》的主線是一個男人和先後兩個女人情愛故事的迴圈再現,但劇中沒有一個人不值得同情,連周樸園也是如此。“新解讀版的‘新’就在於抹去了以往版本中意識形態的痕跡,回到青年曹禺當年詩樣的情懷。”雖然復演序幕和尾聲並非王延松首創,2003年,導演藝術家徐曉鐘挂帥的梅花版《雷雨》就曾以呈現序幕和尾聲的完整版而著稱。但首演于2007年的王延松版則化慘烈為詩意,不僅放慢了情節推進的節奏,更加入唱詩班貫穿全劇,結尾時甚至略去了四鳳、周萍、周衝三個年輕人死去的場面,代之以三人在天堂與生者的對話。在王延松看來,“《雷雨》重要的不是情節,而是味道。”

此外,全劇在視覺和聽覺上也進行了大手筆的創新,但這些創新又都是依據曹禺原著中的舞臺提示而為之的。王延松介紹説:“唱詩班就是根據原著中‘開幕時,外面遠處有鐘聲。教堂內合唱頌主題同大風琴聲’的提示而引入的。演出中,唱詩班站在城堡般幽暗的廊道上演唱的場景也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古希臘悲劇氣質。”

曾經鑒賞過無數版本《雷雨》演出的萬方,對於此版《雷雨》讚賞有加,“從很小時我就開始看《雷雨》,很長時間我都認為《雷雨》就應該是人藝那樣的,我也想像不出還能有其他的樣式。但是看完這個新解讀版後,我忽然發覺《雷雨》也應該有另一種面貌。其實序幕和尾聲就仿佛是我父親在用他那雙年輕的眼睛看著這個世界,從這個視角出發呈現出來的樣式甚至讓我很感動,在看到周樸園和魯媽見面時的那一幕,我都流淚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