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專訪導演林奕華:他的N種表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29 15:09:14 | 文章來源: 搜狐娛樂

專訪導演林奕華:他的N種表情

林奕華與狐狐

文/阿爾法粒子

林奕華,香港文化名人,1994年憑《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導演)獲台灣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二十年來致力於舞臺創作,編導超過40齣作品。1995年獲香港藝術家年獎。1997年至今為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演藝學院擔任講師。林奕華還是一位活躍的文藝評論人,作品散件各大報刊雜誌,曾出版過《等待香港》系列著作。華人圈子裏流行的同性戀稱呼——同志,就是林奕華1989年第一次使用,而後傳播開來。

林奕華的身上被貼滿了標簽。

他是:劇場導演、電影編劇、專欄作家、大學講師、電臺主持、電視節目嘉賓……在不同的角色裏輾轉自如,林奕華向來以滿格的生命力示人。

他的年齡從來是個謎。你可以推算,但不會相信,這保養簡直好得令人生妒。

作為香港最著名的“同志”,甚至連以“同志”來指代同性戀者都是他的首創。

也因為難被定義,這幾年,人們乾脆稱他“文化人”。

林奕華本人對這些標簽顯得毫不care。他玩自己的,引領許多人的興趣,自己卻是個興趣廣泛而多變的人。當人們自然而然的以為戲劇是他的至愛時,他説:其實我對戲劇的興趣是最少的,我真正在劇場看的戲少之又少,我對美術,音樂,電影的興趣都比戲劇大。

……

對此,你只能説,好吧。

然後在每次話題的轉機裏試圖捕捉他變幻莫測的表情。

每一次定格卻都截然不同。

任何演員都是奢侈品

搜狐戲劇:你在舞臺劇中與許多明星有過合作,張艾嘉(線上看影視作品)、鄭元暢(線上看影視作品)、林依晨(線上看影視作品)等等,最近這一部是李心潔。你怎麼看待明星參演話劇?

林奕華:必須要承認一點,我們中國和外國完全不一樣,在舞臺劇這方面外國的文化基礎培養比較深厚。他們成熟的工業模式可以讓某部戲一演就演幾年,那導演的名字自然能成為招牌。但我們還有沒有作品能這樣。今天陳凱歌張藝謀拍個電影有號召力,是因為電影貴,賣錢,所以它有權利。但舞臺劇沒有賣錢到這個程度,也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格。戲劇有更多限制,今天能來參演的明星,都不是拿他們應該拿的那個酬勞,因為我們給不起,所以心潔,鄭元暢,何韻詩他們真的只把戲劇當興趣。但是像心潔講的,演一輪以後,她回去拍電影,感覺自由了很多,所以這是雙方面的體會。

搜狐戲劇:那你覺得明星在你的戲中是必需品呢還是奢侈品?

林奕華:奢侈品,任何演員都是奢侈品。對我來講,演員和導演的關係像談戀愛,其實有時候是很累的。為什麼是談戀愛,因為我不覺得演員和導演的關係只是停留在外在的工作關係,更需要心靈的溝通。對我來説沒有戲是不痛的,即使是喜劇,能夠激發我創作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感受到自己的痛和別人的痛,所以我才要做一個故事。比如我下一步戲很想做《茶花女》,因為我想把茶花女變成一個富二代的故事,富二代很痛啊,他們的存在讓很多不是富二代的人感到痛,這會轉化成生活上沉重的負擔。演員如果沒辦法分享我感受到的現實的痛,他的表演就是很外在的。就像我常常批評TVB,我看他們演戲我覺得他們沒有機會去探索角色的靈魂。我反而更喜歡內地電視劇,比如《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特別喜歡黃志忠那個角色,他在裏面演一個非常灰色的人物,你能感受到他這個人物強和弱之間的地帶。但是我們的港劇所有東西都在對白上,你不會看入境劇裏有個鏡頭會對著一個人倒了一杯茶,然後坐下來想一想。沒有這種空間,也沒有交流。我的戲劇形式,有時會很好玩,如果這個演員不明白導演為什麼什麼事都要反著做的話,那你就是和一個“八字不合”的人結婚了,然後你就天天吵,最後就離婚了,離婚也離得非常不愉快。所以我覺得任何演員和導演的溝通過程都是很奢侈的,因為都要用心。

搜狐戲劇:你在“城市三部曲”(分別是《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男人與女人之戰爭與和平》與最新一部《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之前,你和內地的戲劇人有沒有過接觸?

林奕華:03年我在香港做《半生緣》,那個戲是劉若英,廖凡,海清我們一起做的,是進念(林奕華所在的香港劇團)和國家話劇院合作的,當時我看了所有國話演員的名冊。選廖凡是因為他和孟京輝導演有合作,孟導又是這部戲的顧問,而我覺得找一個特別不像男主角的人來演男主角很有意思。廖凡很活潑,角色卻很悶騷,這樣大家對他的期待會不一樣。海清是我們打電話給她,問她能不能來一下,她剛睡完午覺就過來了,我覺得她很有個性,她説:“你知道嗎,我是南京人。”剛好她要演的那個角色是南京人,我很喜歡她,所以就找她了。

搜狐戲劇:今年國家話劇院排了全明星版《四世同堂》,你覺得這種連配角都全用明星的形式有沒有必要?

林奕華:必要啊,那你覺得我們過年除夕那天吃的特別豐盛有沒有必要,感恩節吃那麼大的火雞有沒有必要呢。有些人覺得放煙火都沒必要,但是有些人就是會覺得高興啊。我對《四世同堂》的解讀就是,它是一部時代大戲,所以要用非常大的演員陣容來凸顯這是一部時代大戲。

1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