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梅蘭芳大劇院常秋月專場演出在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中完美結束。對鏡卸粧,看著鏡子裏的蘇三,常秋月的思緒一下飄回到了20多年前,看到當初不諳世事的自己滿臉艷羨地看著舞臺上滿頭珠翠的阿姨們,親昵地叫她們“紅阿姨”,從此走上一條充滿荊棘與快樂的路。
常秋月説,她入行最初的動因很簡單,純粹出於女孩子愛美的心理。父親是票友也是風雷京劇團團長兼書記,她是從小聽著父親吊嗓子,看著後臺的滿目繁華長大的,最愛旦角漂亮的頭飾,總憧憬著哪一天能戴在自己頭上。
1989年,中國戲曲學院“春芽班”招生,11歲的常秋月被錄取,1990年又考上北京市戲曲學校。父親原本並沒打算讓女兒學戲,可看她身子單薄,就想著去戲校學習刀馬旦也能鍛鍊身體。誰知因為身子太單薄,學不了刀馬旦,戲校的老師讓她專工花旦。
進了戲校,秋月如魚得水。學戲的苦在她看來也變得甘之若飴,週末甚至都不願回家。“在寒冷無比的冬天,淩晨6時,天還黑著我們就被轟起來,要圍著操場跑好多圈,之後,就是把腰擔在鐵椅子上,被老師強力下腰和壓腿時發出煉獄般地嚎叫,這樣的嚎叫伴隨著老師的怒斥聲,回蕩在學校小操場的每一個角落。”這樣辛苦的日子,常秋月今天看來仍是財富,“沒有當初那樣的訓練,也不會有今天的我!”
到北京戲校的第2年,常秋月因為表現出眾被“荀派”大師荀慧生嫡傳弟子孫毓敏老師收為學生。孫老師曾和她們説:“你們雖然是小學生,但我教你們的都是大學的課程,要集中注意力領會,教三遍必須會!”由於孫老師的特殊教法,常秋月演戲的感覺都比別人開竅早,13歲她就能演荀派的兩個半小時的整場大戲。15歲時,她在北京工人俱樂部演出《紅娘》,票價是10塊錢。
花旦之美那是在臺上,讓常秋月沒有想到的是這條好看的路走起來竟然那麼難。
京劇重青衣老生,花旦戲雖然好看好聽,但總被輕視。戲校還未畢業時,常秋月就與同學郭偉、翟墨等人一起成為班裏的佼佼者,被稱為“科裏紅”。可當她進入北京京劇院,走上工作崗位後卻一直遭遇各種波折。單位考評時,有人認為她唱的荀派戲不正宗,給她打零分;最難的時候甚至十一個月無戲可演,不得不去開服裝店。
但倔強的她卻從不認命,每一次身處逆境都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掙扎著站起來。用孫毓敏的話説,這孩子事業心很強,奮鬥起來很帶勁,從不氣餒,有個性,也很自尊。
2005年央視舉行第五屆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秋月選擇了曾經學習過的筱派戲《翠屏山》來參加比賽,最後她以98.8分的花旦組最高分獲得青京賽金獎。
常秋月還是個有心人,對於自己的藝術生涯有著自己的計劃。2006年著名劇作家羅懷臻被邀請到中國戲曲學院為青研班的同學上課,在課堂上他以自己改編自柔石小説《為奴隸的母親》的甬劇《典妻》劇本為例,談到了京劇改編與創新的問題。羅懷臻的話點醒了正在為無新戲可排而犯愁的常秋月。課後,她立刻説出了自己的打算,把甬劇《典妻》改編成京劇。
有一天一位老師問她:“秋月,你是哪人?”“北京的呀!”“北京的?看你總那麼努力地蹦跶,我還以為你是北漂呢!”她笑著回答説:“我是掉進這坑裏爬不上來了,就得不停地‘掙’吧!”劇院有的同事看見她就豎大拇指,管她叫“戰士”。
“秋月常歌荀遊天下”這是此次專場演出的名字,也是常秋月一直以來為之努力奮鬥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