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演出

京臺文化節“搭臺” 兩岸項目自由“互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29 16:50:03 | 文章來源: 北京商報

數月前在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落幕的“2010年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産業展”,創造了現場銷售19萬元、簽署合作協議1755萬元、達成合作意向3000萬元的紀錄。而不久前赴臺商演的張藝謀(線上看影視作品)“鳥巢”版《圖蘭朵》,也成為有史以來海峽兩岸共同合作的最大規模的文化盛事和兩岸社會共同關注的文化熱點,演出兩場更創造了八成的售票率。這一切都證明著兩岸文化交流更加深入,彼此的市場嗅覺也越加敏銳。北京市臺辦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此,今年京臺文化節,政府全力推動也將漸退幕後,彼此都是通過市場標準進行的雙向選擇。

《四世同堂》在台灣啟動首演

雖然不屬於“京臺文化節”期間演出的話劇,但話劇《四世同堂》卻屬於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出品並準備向台灣市場推介的重點劇目。據悉,《四世同堂》也已確定赴台灣首演的推廣策略。

作為老舍最重要的長篇小説作品,《四世同堂》在兩度改編為電視劇之後首次走上話劇舞臺,國家話劇院、北青文化、北京兒藝這三家北京演藝界的大“推手”將強強聯手打造這部巨作,編導是田沁鑫。

該項目負責人楚志勇介紹道,話劇《四世同堂》的資金由幾方共同投資,總投資額度(加上宣傳推廣費用)已經超過千萬元,且已經制訂了龐大的巡演計劃。投資製作方大膽地確定了首演地點在台灣,這也是內地舞臺演出項目第一次在台灣首演。“對《四世同堂》這樣大製作、全新創排的話劇,根據以往舞臺運作的經驗,從創意策劃到組織排演班底,再到正式演出,過程是很長的,最少也得兩三個月。”楚志勇説,但為了市場前景,很早就要開始宣傳,通常這時候可能什麼“料”都沒有,甚至連演員的定粧照也沒有呢。所以“搭乘”此次京臺文化節期間徵集赴臺商演項目的“東風”,確立了去台灣首演的策略,“這在兩岸肯定都會是非常大的文化熱點”。

為了這個台灣首演,製作方還推出巡演加展覽形式,首次深度推介老北京文化。在劇目赴台灣首演前一週開幕一個民俗展,並且此後這個展覽將與劇目各站巡演同期、同地進行。三大戲劇院團聯手製作和推廣,也各有分工。楚志勇説,國話主要負責劇作改編製作方面;北青文化有強勢的傳媒資源,會成為宣傳第一陣地;北京兒藝是全國第一家改制的文化單位,在市場運作上有豐富經驗。在往外地推廣過程中,他們還是選擇了“賣斷演出權”的方式。“這個戲劇的演出身價肯定比一般話劇高一些,因為有很大投入,所以風險很大,採取‘發包’的形式,可以規避很多的風險。”

因市場考量三項目“流産”

北京市臺辦劉輝介紹道,此次京臺文化節本來計劃引進8個項目,最後只完成5個項目。根本原因是,京臺文化節前幾年的設計角度類似政府的“大包大攬”,但現在轉變成企業自己經營,京臺文化節以後的方向也就變成“搭臺”了。

説起幾屆京臺文化節的“錘鍊”過程,劉輝覺得,雖然現在雙向的項目運作還沒達到完全市場化,很多項目篩選標準還帶著很強的文化交流的目的,京臺兩地也還沒有到人員往來特別頻繁、項目推介特別透徹的地步,但已經有市場化運作的需求出現了。所以,此次他們也爭取把所有項目都按市場化方向處理,比如人員接待上,除了給相關單位一定補助和對京臺文化節整體活動的包裝宣傳外,其他承接什麼項目都由企業自己評估,運營也由企業自己負責。“政府搭臺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企業自己接台灣的演出項目,也許演幾天就完了,形不成集聚的關注效應。但整合成一個平臺進行宣傳之後,關注度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兩岸文化項目“互市”

“由雙方自由接洽、市場化地選擇,肯定比原來由政府全力出資出力扶持要好吧。”劉輝説,像國家大劇院,此前就邀請了台北國樂團過來演出。對方藝術水準在業內都知道很高,但內地老百姓對他們不了解,台北國樂團也願意過來拓展市場,經過雙方運作,保持了八成的上座率,這個成績就很不錯了。“如果作為交流演出項目過來,政府要為此負擔龐大費用。”劉輝説,事實上,嘗試推動商業演出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比如此前台灣著名的話劇導演李國修,去年他的《莎姆雷特》參加了北京戲劇節,但內地觀眾對他根本不了解,只知道他説了一句“台灣不止有一個賴聲川”,但現在據他了解,業內很多人士對李國修已經比較了解,今年李國修又帶了個小劇場話劇《三人行不行I》,在京臺文化節期間“搭臺唱戲”。

據悉,北京市臺辦作為“中間人”,也將在此次京臺文化節之後,於今年下半年把內地一批優秀的演出項目推介到台灣,由對方的演出商篩選。北京演藝集團負責對二級單位的申報項目初步篩選,下屬各單位都特別“隆重”地準備了全套視頻和詳細資料,讓對方演出商選擇。北京兒藝的《你看起來好像很好吃》、《寵物總動員》、 《錫兵》、《海寶》,中國雜技團的《SPLNDID·一品一三絕》 大型情境雜技晚會、《雜技魅影》大型雜技晚會、《再見,飛碟》雜技音樂劇等5個項目,中國木偶劇院的《猴王》一、二部,以及北京歌舞劇院的6個民族節目都通過了初選。商報記者 鄭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